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观念:一个孩子平时看不出什么,真的到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多一个子女互相照顾,彼此都轻松一点。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前提是父母能一碗水端平,子女们格局大,不太计较,自然老人的养老生活过得有质量,自得其乐。
曾玉芬和老公都是广东过来的支边青年,老公文化程度高被安排到学校工作,曾玉芬在一线当产业工人,他们共生育三个子女,一个女儿两个儿子。
工作之余,曾玉芬分担家务,老公负责孩子们的功课,在升学率普遍不高的年代里,女儿率先考进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紧接着大儿子也面临高考,受父亲热爱美术、音乐的影响,大儿子报考了美术学院,毕业后在一所重点高中当美术老师。
原因为榜样的力量够强大,小儿子也会像哥哥姐姐一样考大学。人各有志,小儿子励志从商,高中毕业就到省城一家经营水暖店的店铺打工,三年之后不但积累了一部分本金,也学到了经营之道,回到本地准备自己开店创业。曾玉芬就把给小儿子准备的上大学的经费,支持小儿子创业。
曾玉芬的老公刚刚退休5年,因突发脑梗抢救无效过世了。大儿子担心曾玉芬一个人生活孤单,就把她接到家里同住,儿子从来不让曾玉芬做饭,也不用她的退休工资,她的任务就是孙子从育儿园放学陪伴一下就好。
毕竟岁月不饶人,80岁的曾玉芬因骨质疏松髋关节骨裂,必须手术置换。母亲有存款,子女们给安排了VIP病房,并请了护工,已经退休的女儿在病房陪伴母亲,儿子下班后到医院看看母亲、陪着母亲聊聊天就好。
出院后,为了母亲方便康复,小儿子就把母亲接到自家别墅,并把入户门稍微改造一下,方便母亲推着助力车进出,并在院子里放置几把椅子,母亲累了随时都可以休息。
曾玉芬家和谐相处的情况只是一部分,而多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搞得鸡飞狗跳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吴老太曾经养了三个儿子,年轻的时候会经营,但没有平衡好三个儿子的关系,老年的时候,大儿子把控着存折,二儿子拿走了房产证,小儿子自然不甘落后,两处平房小院搂在手里。
生命最后的半年里,吴老太是在保姆的照顾下,老妹子偶尔过来看望的状态下度过的,病逝的前两天,三个儿子和儿媳齐刷刷地聚集在吴老太床前,静等她咽下最后一口气。
办完后事,现场分吴老太的存款,不能不让人唏嘘。
而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是个什么状态呢?
刘茂平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产业工人,母亲生刘茂平的时候难产伤了身体,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在多子女的年代里,刘茂平从小吃、住、用都比小伙伴们优越很多,不但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还不用捡哥哥姐姐们的旧衣服,自行车都是新买的,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长大在父母单位就业后,找对象也有一定的优势,无论是彩礼、家具、还是房子都比同龄人高一个档次。
儿子刘凯出生后,刘茂平的妈妈已经退休,主动承担了带孙子的任务,刘茂平夫妇丝毫没有因为孩子影响过工作。
虽然刘茂平夫妇所在的单位收入一般,但老父亲在刘凯上学方面投入不菲,从小就购买了复读机方便学习英语,初中购买变速自行车,高中的时候,爷爷奶奶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让刘凯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刘凯上大学那几年,寒暑假的时候,一多半的时间都在爷爷奶奶家居住,陪着老人说话,偶尔也露一手给爷爷奶奶做饭,无论味道怎样,爷爷奶奶都说:“好吃,好吃。”满足感溢于言表。
后来刘凯毕业到县里工作,基本上周末都会骑自行车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带点水煎包、水果之类的,每次走的时候,爷爷总是忍不住给刘凯塞钱。
“我已经工作,有工资,不要你的钱。”无论刘凯怎么推辞,爷爷的钱最后必须进入刘凯的口袋,爷爷才满足。
爷爷毕竟年龄大了,刘凯工作的第二年还是撒手人寰了,好在奶奶身体尚可,坚持独自生活,刘茂平夫妇的住房和老人的住房并不远,偶尔过来看看就好。
工作的第三年,刘凯谈了女朋友,婚房提上了日程,当时刘茂平夫妇的存款只够100平米的首付,奶奶果断出手:“孙子买房结婚是一辈子的事,要买就买大的。”奶奶拿出一半的存款支持孙子买房,140平米的四房两厅就定下来了。
刘凯结婚后,刘茂平享受到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待遇,夫妇卖掉自己的老房子,母亲拿出自己的积蓄,合在一起在市里购买了一套小两居。
冬天的时候带着母亲到市里过冬,夏天的时候回到母亲的老房子避暑。
后来刘凯有了自己的女儿,妈妈和丈母娘轮换带孩子,妈妈带孩子的时候,爸爸就专职陪伴着奶奶,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
过年照理在刘凯家的大房子里,宝宝太小,出门不方便,反正房子够大,奶奶过来也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以预见的是:刘茂平母亲的老年生活质量能超越很多同龄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