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友记》的时候,有个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瑞秋逃婚后在咖啡馆做服务生,终于可以自力更生。有天她接到信用卡公司的电话,原来她已经很久没有用信用卡了,信用卡公司想要了解缘由。瑞秋表明自己不再需要用信用卡。挂上电话后,她抱着电话机,欣慰地自言自语道,“I'm fine.” 她微笑的侧脸就这么定格在我脑海中。那一刻,她浑身似乎散发着一种光,很美。这或许是电视剧的魅力,它总能抓住一些情节,打开你记忆的闸门,唤醒你心底的柔软。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不定期的做一个梦,梦里有旧人,事情却是从来都没发生过的事情,醒来后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如果说梦是潜意识的折射,我怎么也想不通这其中的原委,它和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毕竟这都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我早就忘了。
直到一天凌晨,我又做了一个这样的梦,然后就突然醒了,怎么也睡不着了。我披衣起来,望着黑漆漆的窗外发呆。这时,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你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痛苦,梦就会替你承认。”
我们每个人都有被拒绝的经历,拒绝让人成长。虽然一些人早已淡出我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拒绝却让曾经的我倍加心碎。这种心碎不是来自被拒绝本身,而是我清楚的听到有个声音在尖叫“你不够好,你很差劲,你太low!”。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的童年难免会遭遇一些创伤,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它会转为潜意识,影响一个人的人生。
这种“你很差劲”的念头就像蛰伏的野兽,一旦遇到合适的机缘,就会吞噬你。那时候我不懂这些,所以我选择了否认。否认自己很痛苦,好像只要否认了,我就不再差劲了似的,所以我一直在梦里修正过去,重新改写故事。梦里一切曾让我痛苦的事情都没有发生,我很不错。
可是,要成长,就不能自欺欺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正视痛苦,重新整理自己的认知。我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写,当时的我是怎么想的,所有那些被压抑的负面想法,全都写出来,直到写了满满一张纸。看着这张纸,我才惊觉,我内心掩藏了这么多消极。它消失了吗?不,它一直在看不见的后台操控着我。
吴伯凡在认知方法论里有个很精彩的比喻。他说,人的大脑就像个调色板,欲望,恐惧,理性就像三原色。生活中,即使面对同一种事物,每个人脑中的三原色配比是不同的,有的人理性多一些,有的人恐惧多一些,因此会产生种种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他大脑中的配比也在动态变化,所以人的想法总是多变的。
我知道自己的价值感有些低,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这帮不了我什么。为什么呢?因为我有恐惧。当我觉得自己很差劲的时候,就会恐惧,恐惧自己会出丑,恐惧自己应付不来生活的挑战。当恐惧成为头脑中的主色调时,理性被驱赶到一边,我就带上了灰色的眼镜,眼前的一切都是灰色的。我会苛刻,因为不能容忍自己的差劲,所以更不能忍受别人的不完美。我还会懦弱,因为不能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所以害怕竞争,害怕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当我遇挫时,当我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未知的事情时,这种恐惧就会急剧放大,结果,小事成了大事,乃至演变成让我崩溃的心理灾难。
既然明白了这一点,我就可以让它不再聒噪。于是,我拿起笔,重新一项项的写。每一项消极的想法后,我都从局外人的眼光一项项进行反驳。就这样,我自己与自己进行对话,写到最后,我脑海里浮现出了那句话,I'm fine. 已经发生的,我很遗憾,但是,I'm fine. 现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会越来越好。这么想着,我感到了一些平静。
之后的两天,一切都很好。一天入睡前,我想到最近的一个重要事情,突然感到很紧张,怎么办怎么办。就这么紧张着,我还是睡着了。第二条,当清晨的第一缕光线照进来,我睁开眼睛,对自己说,I'm fine,I'll be fine. 我现在还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我会很好,所有的困难最终都会过去,我能够面对这一切。
我想,我还不能完全消除恐惧,未来我还会经历这样的时刻,但是我选择不受它摆布,我已经有经验了。I'm fine and will be better and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