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催发票,有一个供货商很特别,最开始是跟熊经理联系的,后来让我找李经理,李经理一直很热情,我们中标后采购订货事项他很积极,也在催我们,哪怕先签合同不付款也行。
春节前和李经理订了合同付了预付款,年后发了条QQ说说想要台历,方便看日期方便在上面记些重要事项,李经理看到后说他有,可以寄。但一直没有行动。一个星期前付了尾款,没有催货,他说发票、台历、合同原件隔天会寄,但是一星期过去了,还没有收到。
前两天给他留言,没有回复,打电话不接后回说有客户来,说给发票单号一直没有给,也没有任何回复,突然有点怀疑他,怀疑他的公司,按合同上的坐机打过去,提示电话繁忙,这下真着急了,在网上搜他们公司,发现居然还是上市公司,但就那一部电话,不死心,继续搜索,发现了重要信息。
上市公司批露的股东信息有32位,其中居然有熊经理的全名,他在公司占有4%左右的股份,比例挺高,居前三四位吧,大部份人占有的股份也才1%左右。也就是说熊经理还在他们公司,只是可能负责其它更大的客户或重要事情,就委派李经理和我联系。这一发现让我很兴奋,立即在手机里查询熊经理的电话,居然还存了。
给熊经理打通电话后,他居然还存有我的电话记得我姓什么,小小的感动,我恭喜他在上市公司有不错的高额股份,他懵了,没有回话,我以为他没有听见,又重复了一次。他听清了,客气了一下,等我说重点。我说设备的采购进行了,全款一周前都转了,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发票,月底了等着认证,那个小男生李经理那里一直没有准确回话,希望他协调一下,也是无意中在网上搜到熊经理是股东的信息。
这次找对人了,到下午的时候,李经理发来一个快递的截图,显示的是今天的日期,发票开好了,今天顺丰寄出。事情办妥了,心里高兴,但意外发现,就是他们家公司,是1999年成立的,也是做仪器设备,只是范围更广,包括电脑、打印机、电子元器件等等,居然是上市公司,发展速度够快的。
想想我的前任公司,我刚来深圳的第一家公司,是1997年成立的,那时是做信号屏蔽器的,卖给会议室、监狱等地方,2003年左右才做食品检测方面的,老板会拉关系,跟省里部里关系不错,公司在行业内也算数一数二的品牌,产品也是卖到全国各地,在很多重要省会城市都有办事处,当时我也是其中一员。
亲见公司一步步的发展历程,也坚信公司会上市,我们这些员老级的人物可以拿到原始股。那时公司的售后部门,流动是比较大的,他们总是抱怨仪器老出问题,但我们销售明白,国内同行业的产品都大同小异,质量都相差无几,有钱的话可以买进口设备。
那时收入还可以,销售多劳多得,做销售的都是公司同年纪的人,都是80后,学历也都差不多,部份没有读大学,但销售照样做得风生水起,平时交流起来一点困难都没有,一起吃饭聚餐开玩笑聊闲天,日子过得还挺乐活。也许公司管理并不严格,氛围轻松,大家相处融洽,虽然也有竞争,但各人负责各人的区域,那种竞争是良性的,今年你做500万,明年他能做600万,今年你销售额拿第一,明天她利润率拿第一,这样积极上进的环境,大家都在暗中努力,老板当然是天天乐开怀的,但是面对年底结算,总结还是蛮头大的,要开支呀,要分钱呀……
08年开会总结是在海边进行的,住的酒店一般,吃的饭食一般,租的会议室还行,就那么几天,听说公司花费3万左右,然后后面销售额再好,公司年会也是往省里进行,有时租别人的会议室,在别人的饭堂订餐,有时就在公司会议室开会,坐不下就分批次,或挑重点仅为销售同仁们开会,吃饭则是各区域的销售轮流做东,虽然请的也是销售和元老级的同事,其它没有被请的则叫快餐或自己解决,为期几天的会议培训总结每年总能省不少钱。
老板是销售出身,在鼓励人激励人方面是没有问题,在拉各级领导关系方面也很不错。但品牌宣传、广告设计方面舍不得出大钱,所以宣传不是特别到位。对老员工的福利待遇、晋升规划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薪酬管理,虽然公司老板有上市的梦想,员工在老板的激励下也很努力工作,公司销售额年年翻番,销售的收入也有提高,但是一旦变化来了,一切就没有了,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公司销售负责的区域里有一个是老板的校友汪总,年纪比我们都长,自然权力、远见力、自主力也强一些,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听说就从老板那里分离出来,就是公司的产品给他一个什么价格,剩下的全部都是那个区域的汪总自负盈亏,当然了,办事处的所有费用包括员工的工资也是自负盈亏,听说这种模式下还有不少盈余,也就是说分的钱比靠公司时分的还多。
这个消息在2010年底,2011年春节开会前后,在销售群私底下传开了,因为汪总手下有一个同事,跟另一个办事处的负责人是同学,大家聊起来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然后呢?!你懂的,做销售的人都不傻,都会算账,于是在2011年大家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有几个有底气的就在2011年中开始和公司提出单干,办事处的费用不用公司承担,公司起初是欢喜的,那该省多少费用呀,房租、员工工资等。而且人在办事处有没有跑销售公司远程无法管理,全凭一个信字。于是最先开始提出的同事仿照汪总那样,公司批准了。
销售私底下是在联系的,交流的好处是看各省的项目进展、批复,然后大家也努力,也同时发现新的模式更有利,于是在2011年底,2012年初开年会时,大家都知道了这一个事,新模式自负盈亏的好处,于是销售全都提出单干,这个老板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了,但是去意以决,天高皇帝远如何留得住?!
那些出来单干的销售,还是坚守各自的地盘,因为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很快在压力和利润的驱使下招兵买马扩大经营,随后一两年,各地的业绩做得比原来在公司时要多一倍,收入当然是水涨船高。
老板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公司分管财务,分管销售的副总们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想当初,各种省各种省,虽然有上市的远大梦想,也激励起销售们的拼劲,但相应的薪酬制度、管理模升、晋升通道并不明确,一旦那些销售精英们发现新的道路,自会奋勇向前。
说到底,这一切还是跟钱有关,跟如何分钱有关。当老板的,你是要销售额1000万,你占80%的股份,还是你要销售额2个亿,你占2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