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次我哭着要抱抱,爸妈总是忙忙碌碌地说:“哭什么哭,自己玩儿去!”那时候,小小的我哪里懂,只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什么。长大了才知道,原来那叫“情感需求”。
长大后,我发现自己对于亲密关系总有一种莫名的抗拒。每当有人靠近,我就想要逃离,就像那只刺猬,明明想要温暖,却又害怕被刺伤。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这样?直到我看到了那张图,它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
原来,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形成,大多源于童年期的不敏感照顾和否定式抚育。那时候的我们,就像是一棵小树苗,渴望阳光和雨露的滋养。然而,父母的不敏感和否定,就像是一把剪刀,不断地修剪我们的枝叶,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对爱的感知和信任。
每次我试图表达我的情感需求,得到的总是冷漠和拒绝。慢慢地,我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会了用冷漠和疏离来保护自己。我告诉自己:“我不需要这些,我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
但是,心底深处,我还是渴望那份被理解、被接纳的温暖。只是,我已经习惯了回避,习惯了用高敏感来感知周围的氛围,用低需求来降低自己的期待。
在恋爱中,我选择了“高敏感+低需求”的模式。我害怕受伤,害怕再次被否定和拒绝。所以,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对方的一举一动,试图从细微之处捕捉对方的情感变化。然而,这样的我,却往往让恋人感到捉摸不透,也让我们的关系渐行渐渐远。
我知道,这样的我,可能会错过一些优秀的恋人,也可能会错失很多深入交流的机会。但是,我也在努力改变自己,学会去信任、去接纳。我相信,只要我勇敢地迈出那一步,总有一天,我会找到那个愿意陪我一起成长、一起面对的人。
回首过去,我感谢那些曾经让我受伤的人和事,是它们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内心需求。我也感谢那张图,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放弃自己,总有一天,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