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惊讶地发现,除去周六日的正常休息外,今天只是我离职后的第十天。离职那天还是两周前的周五。难怪我今天起床后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周五了,仿佛明天开始迎来周末,像大多数上班族的日常呐喊。
虽然心理状态还是和日常上班差不多,作息其实也差不多(平时在家办公也是晚睡晚起),但确实已经完全休息在家,有面试也可以自由参加。想起之前在职面试都要背着个手提去现场,就感觉特别辛苦,然后发现以前所谓特别羡慕的拿着手提在外面办公的人,貌似自由,其实也并不自由。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就像前不久跳槽到珠江新城最高大上的那栋楼上班的同学,就委屈地说工资还不如自己在科学城的一半,所谓的高大上只是工作环境的光鲜亮丽,收入却匹配不上这个环境,犹如你去一家五星级餐厅,点的不是鲍鱼龙虾,而是家常小炒。不过所谓有失便有得,我客观地给她分析道,可是你现在上班通勤时间大大减少,可以多睡两个钟比啥都强,她不禁得意,是啊,连打卡都是在路上就完成了,一个地铁站的距离,可以买杯咖啡悠哉游哉地走进办公室。
这种情况和我上一家公司也类似,离家不算远,工作环境也好,可以满足外界对一个高级白领的想象,可是只有里面的人才知道,拿的工资还不如个搬砖的。确实我们也是搬砖,只是在室内敲着键盘的搬砖,不用日晒雨淋罢了。这样的工作我居然干了五年,不是贪图环境,而是一来觉得工资可以接受,工作强度不大,还能维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二来也不确定自己跳槽后能干点什么。还有一个原因,虽然不是特别现实,但也作为一种信念支撑着我,也算是不时地给自己打个鸡血,自我催眠吧,就是公司平台大,也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让我一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可以落到实处,参与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志愿者的行列中,体会人生百态,社会冷暖。
但鸡血总是有限度的,一旦工作的强度已经超过我的负荷,而回报却和付出匹配不了,放手就是最后的选择了。至少不用每个月看着那点微博的薪水而不快,计较那个不科学的投入产出比。不过所谓辞职一时爽,找工作却没有那么爽了。
我低估了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求职市场似乎比往年要艰难地多,投很多简历都不一定有回应,真相是豆瓣网友说的那样,不投够两百封简历根本不叫找工作,然后我努力的投,以这个为目标,终于到两百以上时,面试才开始多起来。我纳闷了,这是个什么游戏规则,然后思考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可能性:
一是企业只是做个样子,挂个职位在那里。其实今年并没有招聘计划,之所以还挂职位是因为交了年费了,不挂白不挂,至少可以收入公司人才库,以备公司一旦有人跳槽了,可以有候选人替补。(随时更新补充人才库本来就是招聘人员的日常工作)
二是企业确实需要招人,挂出的职位都是真正需求的岗位。但因为疫情影响,控制成本,在招聘上就变得更加小心翼翼,非常谨慎。这种情况有两种表现,要不是十分合适不会通知面试,我试过被一家企业看了四五十次简历才被通知面试(求职者有100多人,天知道我PK掉了多少人才获得了面试机会)面试也确实面了1个多小时,就差没了解到你的祖宗十八代了,本来以为很有希望,结果也是不了了之。不过我认真思考后也觉得并非是我的最佳选择,也就没有去过多地去联系争取了。跟这种表现相反的就是,看简历看得快,只要你投了,不管面试匹配度如何都叫你去面,去到面试也不正眼看你,就盯着简历问几个常规问题,几分钟结束。这种其实最浪费时间,感觉看简历就完事,没必要多此一举来面试。浪费精力和时间,只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它就不管那么多了,只求高效率看尽可能多的候选人,再择优录取。所以一般投简历后太快叫去面试的,不要高兴太早,往往什么人都会去面,面试流程也十分敷衍,不会体现到你的真实水平。
上面两种企业尚属正常,至少也是真心想招人的,至于最后结果如何,就看双方有没看对眼了。还有一种是比较卑鄙的,一般出现在初创企业或者经营不善的小企业,一上来面试就给你考个公司实际经营的问题,作为考题让你完成作业,其实是想免费获取公司经营方案,连企业咨询的钱都省了,当然获取后也不会真的请人的。你说这种亏不亏,要知道,知识产权是要付费的,你都还没聘请我,怎么好意思白白窃取我的智力成果呢?
所以不出来见下世面,都不知道市场的阴险和艰辛啊。 所以今年求职还是尽量多投多面,才有机会提高成功率。最后也给同样找工作的应届生加油,作为过来人十分明白那种心累和不易,尤其今年的挑战会更大,希望都能遇到尊重求职者,尊重应届生的良心企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