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窦唯发布了专辑《山河水》。此时,他已然跳脱形式束缚,用MIDI设备铺陈出来极致的的平静舒缓。
有人说这是中国氛围电子乐的开端。
前不久,滚石唱片宣布将首次发行《山河水》的黑胶版本。
这并不稀罕,自从滚石开展黑胶心势力计划以来,已发布数十张经典华语专辑的黑胶唱片。
但唯独这次的《山河水》却引起轩然大波。事情的起因倒不同于半年前《唐朝》的错版,而是源于唱片封面。
在滚石唱片购物网上可以看到,首版《山河水》黑胶使用了一张绿底白线勾勒出的“简约”封面:
即便它看上去并无出奇之处,但却在乐迷中炸开了锅。
因为在很多人记忆中,这压根不是《山河水》的“原版“封面。
在一些曾经购买过最早版本《山河水》CD的老乐迷脑海中,封面应该长这样:
7月13日中午,首版《山河水》的封面设计师宋晓辉发声,他在微博直言“胡乱篡改原版设计,会把唱片收藏文化搞烂”:
随后网友指出这是当年台版《山河水》CD封面:“台版CD进行台版黑胶化,依然延续台版设计,没毛病。”
宋晓辉则回应称:“大陆版封面是窦唯当面跟我敲定的,尊重谁?”
这两版封面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窦唯《山河水》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我们采访到了《山河水》的原版封面设计师宋晓辉,想听听看《山河水》的封面由来以及封面背后的故事,顺便聊了聊唱片封面文化以及一些版权话题。
作为摄影师和唱片设计师的宋晓辉,早在1993年就进入音乐行业,设计各类唱片包装近千张。
比如崔健的《无能的力量》《给你一点颜色》、唐朝的《演义》《芒刺》、窦唯《山河水》《译.幻听》、《高晓松作品集 青春无悔》、朴树的《我去2000年》、叶蓓的麦田红白蓝系列、梁博《迷藏》等等。
他是国内最早的专业唱片封面设计师之一。
在微博一开始他就写道:“我不擅长闹事儿,也没时间。但这件事我必须得喷。”而在采访中,宋晓辉觉得这次发微博“闹事”“实在是冲动”。
因为作为当面和窦唯敲定封面的设计者,他认为首版封面“是窦唯亲自参与的,有他的理念在里边,并提出过明确建议。”
从观感角度,他直言台版封面不好看。从业界来说,再版“一定要再现初版的风格,收藏者认这个,也是唱片业约定俗成的规矩。”
他还在微博和采访中都强调,可以免费提供文件:“因为从头到尾就不是钱的事。”
至于为什么台版会改动封面,以及如今黑胶为何沿用改版设计,我们从对话中也理出一些头绪。
不过这个“冲动”并非没有意义,事情已经有了转机。就在发文前,我们得知滚石唱片刚通过晓辉老师的朋友转达了相关意见,愿意就封面一事进行探讨。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宋晓辉在采访中抛出的另外两个”为什么“:
“为什么台版首发的专辑引进到内地后都能沿用台版封面?为什么内地首版专辑在台湾发行时就一定要换封面?”
Part.1
关于收藏者的诉求
“最怕那边觉得没必要 ”
浣熊唱片:您怎样看《山河水》黑胶唱片依旧使用台版的封面?
宋晓辉:它不是初版封面,也不好看。“好不好看”没有绝对标准,但对从我微博的转发评论看,觉得“不好看”的占多数。搞收藏是讲究版本的,有“最初”“原本”这些观念在里面。收藏唱片的人非常注重“原来是什么样的”。我顽固认为,换了封面就不是这张唱片了,有感情的成份在里边,形成了“成见”。
就绿皮台版来说,如果其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认为不好看,那另外十个就觉得好看,是审美上的事,只要出于真心就没有争论的余地。但是商人要考虑卖九十张还是卖十张。如果偏要干卖十张的事,那这里肯定有原因。
收藏黑胶的舍不得听,有些人是摆着当画儿看。你摆一个“绿皮心电图”?
浣熊唱片:再版更换封面的现象不是孤例,后来窦唯的《幻听》也有不同的封面,如何看待版权方更改唱片封面的行为?
宋晓辉:再版都用原封面,有些只做些小标示,不破坏整体。换封面是因为没有初版的封面素材,必须另想办法,但这样一做就“掉价了”。一定要再现初版的风格,因为收藏者认这个,也是唱片业约定俗成的规矩。
《山河水》再版黑胶沿用台版CD设计,不存在没有素材的问题,这个封面大绿的几条线,快手一会儿就能复制出来。这里不存在换封面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是这个设计“好不好看”,潜台词是买了值不值,不精致,被糊弄了。至于台版《幻听》封面,我到现在都没见过,也不知道有再版。
浣熊唱片:版权方是否就封面改版咨询过您的意见?您主动和滚石唱片沟通过吗?
宋晓辉:滚石根本不知道我是谁,更用不着咨询我,我也不认识现在滚石的人。我的一位朋友给滚石高层发了微信,吐槽的同时还替我做主,重点强调“人家设计师可以免费提供文件”。此前发微,我确实最后写免费,因为从头到尾就不是钱的事。
其实如果有人用心负责这件事,我相信不会没有相对完美的办法。关键是最怕那边觉得没必要,你“受不了的事”人家不觉得。或者教条,不替消费者想通融的办法。
浣熊唱片:为什么台版没有延续大陆版的封面吗?有人猜测是因为当年授权协议不严谨。这是否涉及封面原始设计的版权问题?一张专辑的音乐和封面的版权是一体的吗?
宋晓辉:我请问,为什么台版首发的专辑引进到内地后都能沿用台版封面?为什么内地首版专辑在台湾发行时就一定要换封面?当年羽泉到了那边为什么就被改成了“野孩子”。
如果有人说“哦,我们做出区别为的是方便把控”,那么英国的专辑卖到法国、美国、日本都换封面来着?披头士早期专辑到美国是换过封面,但那是一九六〇年代初的事,重要的是人家换了封面会再换个专辑名,跟原版脱离干系,《山河水》改了封面还叫《山河水》,造成混乱。
版权是法律的问题,不知情、不专业不能瞎猜。但如果懂一点研究方法,也不是没有线索。《山河水》内地初版时封底印着“滚石”“魔岩”“中国火”三个标,第四个标是当时的发行公司“上海声像”,没有显示内地制作公司的标。出版发行信息写的是“滚石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版权,中国火企划制作,上海声像出版发行”。所以大体可以得出判断,《山河水》唱片的权利在滚石。
滚石这次能出这个绿皮版,也说明滚石拥有这一版的录音作品版权,包括封面版权。当年主持实际操作的是袁涛,他是那时是滚石负责实际事务的人,他的直接上司只有薛中鼎,滚石驻北京的代表。所以找我做封面是滚石出资,滚石不会花了钱没有权利。
再说“封面版权”这件事,音乐做出来的唱片,和封面应该是一体连带的,否则太不专业了。
浣熊唱片:如何看台版封面?两个版本有什么关系?
宋晓辉:有人认为,当初台版就是绿皮,再版黑胶用绿皮怎么了?合乎逻辑啊。
《山河水》封底注明是滚石提供版权,却是内地先行推出,初版时间是1998年年底。我没有《山河水》的台版,为核实台版的发行时期,我让朋友帮我拍到当初台版的封底,印的是2001年。这之间差了三年。对于内地乐迷,内地版《山河水》封面“应该的样子”早已形成视觉记忆了。
我也是乐迷,在我心目中就会觉得内地版《山河水》是“原版”的概念。如果你也有这种概念,说明你比从绿皮开始听《山河水》的人早听了三年。
我第一次看到台版《山河水》是在当时的“蓝线唱片”,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怎么这么干?”但随即又释然了,也就是说我没有被“比下去”的感觉:弄几根线就“极简主义”了?封面“窦唯”的字体像窦唯的气质吗?线条细细的,不大方、不堂堂正正。我那时最看重的是这个设计有没有比我牛逼,比我牛逼我就得去反省去加油。台湾的李明道就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设计的《唐朝》让我震惊,爱不释手。
从根儿上讲,我觉得当初台版就不应该改这个封面。谈不上文化差异,绿皮的也没显示特别文化,甚至不能代表台湾的设计水平。
浣熊唱片:您在微博里提到“如果从设计角度讲,对于设计这个封面时窦唯和我的初衷,就很成问题。”具体是怎么违背了窦唯和您的初衷?
宋晓辉:内地初版《山河水》的专辑设计,是窦唯亲自参与的,有他的理念在里边,并提出过明确建议,包括封面用自然风景、封底用“拆”。
我在设计之前,公司也给我听过这张专辑的缩混小样,一盘卡带。我被授权去实施,包括拍摄封面。所有用到的照片是窦唯当面定的,落实到设计,都要经过窦唯当面通过。所幸的是这一切都比我想象的顺利,没辜负窦唯对我的信任,我的想法也得到了他的认可。如果他认为我不靠谱,之后也不会让我负责《幻听》的设计。
我在几年前接受“大内密谈”“坏蛋调频”“糖蒜广播”“摇滚又一榜”的邀请谈唱片设计,都会问到《山河水》的事情,我概括说“窦唯那会儿就已经很‘不一定’了——他的态度是怎么弄都行,但他也清楚怎么弄不行。”
以窦唯的性格,他看不上眼的东西会接受吗?所以通过《山河水》的合作,我对他很有好感,觉得他做事不磨叽,瞅准了就不再反复;放权,用人不疑。
浣熊唱片:如果从传达概念来说,一张专辑的音乐和封面、包装是否是一体的?
宋晓辉:收藏唱片的人都知道,作为实体,它在包装上有一个连续观赏的过程,这是实体唱片的魅力,在这种把玩、端详的过程中,伴着内中的音乐,实体设计传递出来的感受是在网上听流媒体得不到的。
我为什么用“把玩、端详”这些词,我记得看过一本鲍勃迪伦的传记,里边写到他曾经拿着一张唱片翻来覆去足足看了一个小时。我就想迪伦当时脑子里在想什么呢?会不会结合到他自己。所以我看到这段文字时感觉与迪伦发生了一种共鸣,因为我就经常拿着一张唱片盯着左看右看,珍爱实体唱片的人都会干这种事儿。
用实体传达概念,首先是考虑如何通过视觉化来呈现,打开唱片,一步一步的观看顺序。还有质感的呈现、包装结构的呈现,如何有利于表现音乐。实体拿在手里会有手感,手感也会带给人感受,别以为我越说越玄。日本人连印刷品的气味都会考虑在设计里,八十年代末我就看到日本设计师讲要把“气味”的传达体现在实体设计上,我当时觉得很好笑,因为当时咱们的印刷品都是臭油墨味儿。
有一次老崔说“我不要设计成歌词本,我要‘长拉链’”,他的意思就是要做成折页形式,不要订成小本儿。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拉链’摇滚啊,小本太流行(乐)了,他说这张是说唱,话特密,得有连起来的感觉”。
Part.2
《山河水》封面背后的故事
窦唯指着照片说“就是它!”
浣熊唱片:《山河水》是怎么用设计传达概念的呢?
宋晓辉:刚才我说“连续的观赏过程”,是指整体设计概念性的连续性,不是简单指一张《清明上河图》从封面到内页把画连续印全了就完事的意思。这个连续性起码要贯彻歌手的音乐理念。
《山河水》的封面是野外,是景色,它的封底是城市,是拆,自然的景色和人工的拆,这就有所指,而且专辑里都有这样的歌。内页的歌词文字排版一律连贯,不要标点符号——这是窦唯的概念。这么玩儿在当时挺大胆,设计师不敢往这儿想,会怕唱片公司不允许,甚至出版社审查时通不过。
不要标点并不是凭空独创,古文就不加标点。如果你联想到窦唯后来为什么在《幻听》专辑里冒出“玉楼春雨临江仙”这种标题,你就会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向在《山河水》里就开始显露,它落实在纸面上就变成有迹可循。网上听歌得不到这种感受,没标点符号?电脑出毛病了吧。
设计上也不能让人误会是排错了,我们就把连续排字再规整成正方形,端端正正,让人觉得这是有意为之。如果排成横长条,就是西文排列的感觉,绿皮设计的内页就是这么做的,台湾设计师照抄内地排版,又想来一点变化。但他想不到这样就背离“古文”和端正的意向,不够端端正正就不够“窦唯”。
方阵里面还得有细节,歌名用了灰色与歌词做区别,等于在一堆符号里埋下标记,便于查找阅读,同时在统一中有了变化。第一首和最后一首是纯乐曲(1.山河水,11.晚霞),我就用了另外的颜色标示,这个颜色就是封面窦唯字体的颜色,这是求得内在的联系,凭设计直觉。
很多细节我现在也不能确定哪处是窦唯的主意、哪处是我的主意,可以肯定的是,我只要体会了窦唯的那层意思,我就有地方使劲儿。因为他并不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他有迹可循而且一以贯之。
浣熊唱片:聊聊《山河水》的封面背后的故事吧,比如封面拍摄地点、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包括您和窦唯的沟通。还有人说《山河水》封面有窦唯很喜欢的英国乐队BARK PSYCHOSIS专辑《Hex》的影子?
宋晓辉:你说的这支乐队我没听过,也没见过这张专辑,窦唯更没有跟我提过。
倒是早前有人说《山河水》封面有“4AD”的意境,其实设计的时候我也没想过4AD。黑底、横幅宽银幕、排字居中,这样的形式太多了,不胜枚举。
有些人看见一个封面就会想到“咦?谁谁谁原来抄的是这个啊”,这种情况只能说您看过的太少,以为自己有了惊天发现。
封面用黑色、横幅宽银幕、居中排字,是我的主意,窦唯没提过,所以跟《Hex》没有关系。
说像“4AD”也许是看到《山河水》封面有伤感萧瑟的氛围,这种意向是对的。这张专辑原名想叫“潸何水”,潸然泪下的潸,何必的何。叫“潸何水”公司不同意,怕文字太生僻影响销售,“封面上的字儿人家都不认识也不明白,大哥您卖谁去啊?”就是这么提出来的,窦唯也没坚持,可能他想开了,不较劲。“潸何水”和“山河水”真是天上地下,我后悔没帮窦唯说话,其实我既不敢也在当时没那种觉悟,我们当时就只是觉得窦唯怪,不能换一种角度去体会他的用意。
因为那天一起讨论设计,窦唯把该说的话说完了就低着头自己想事儿,你刚想找个话茬儿缓和凝重的气氛,他就忽然很决绝地站起来拎包出去了,没过程,也不打招呼。我倒也没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那会儿朴树也这样。他们都挺酷的,我们干活儿的可不敢这样。
最后看设计的时候也是在公司同一间屋里,这回他没走,完事儿了还问我有个展览要不要一起去?紧跟着他的车在三环上狂奔,你越跟他就越快,大下午的绝对狂超速,在车流里乱钻,我心说这哥们是不是想把我甩了啊?闯禁行,然后又返回来,停在马甸桥路边打电话问,找了半天其实在安华桥,我说看展览怎么跑这儿来了?原来展览在一栋居民楼的地下室里,“地下展览”,很实验的作品。
封面是在门头沟拍的。我接到活儿,第二天一大早就开车直奔门头沟,因为那时刚有了切诺基,总开车往郊外跑,怀柔那边我被罚过,中圈套儿了,所以特不爱去那边。我就决定去门头沟方向。早晨五点就下楼着车,摩拳擦掌信誓旦旦的。
在去往雁翅的路上我拍了内页里的那张风景。一边开车一边听着窦唯的磁带,就有了一种“虚实相映”的感觉,决定把景物拍成“拉线”的效果。我是一手扶着方向盘,一手端着尼康F4s按的快门,绝对违章。这还不够,我又想出了一个更违章的拍法,就是相机设置慢速,脚下加大油门,达到一定车速猛踩刹车同时按快门,左手扶方向盘右手端相机,拍向左窗外,顾不得直视前方。如此拍了三次。一是上班时间郊外的车少,再则我那辆切诺基改装了宽胎,相对稳。违章的事儿千万不要干了!有突发情况会非常危险。
一直中午开到灵山,我往山上爬,拍了很多照片,但感觉全不对。下午往回返,路过封面这个地儿已经下午四点多,太阳快落山了,相机里最后的胶卷也剩下大约不到四张。我为了缩小光圈能把景物远近拍得清楚些,还支上了三脚架。第一张按常规拍,第二张想到音乐中的氛围,就把相机与三脚架连接处的云台螺丝松动,按快门的时候横向一挪。拍的是胶片,拍成什么样根本不知道。
驱车直接杀奔新街口的“爱图美”,急着把照片冲扩出来。拍胶片就是这样,看不见照片一切都是未知数,影响一张照片成功的因素太多了。
“爱图美”是广东人开的个体彩扩店,是最早在北京能输出6英寸相片的地方,其他店都是5寸,比6寸的小不少。所以“爱图美”非常忙,立等可取必须有熟人。现在这家店还在,变成“爱图美”乐器店了。
第二天拍封底的“拆”。我记得那时“有待唱片店”旁边有个小院,特别接近我想要的画面,特点是外墙拆了一半还剩下院门,从断墙处能看见院里的情况,地点在平安里育德胡同。之后又沿着“平安大道”拍,那时正建“平安大道”,周边的残垣断壁比较多。育德胡同这张照片出来觉得特别对,因为院里有棵树,树上的绿叶有生机,这点很重要,不能是纯废墟那种特别丧的感觉。
所有照片冲印出来后,第三天下午去德胜门二环路边找到马军的“寒塘音乐”,窦唯把我约在那儿。窦唯从院里出来,我俩就在二环路边上看照片,窦唯拿着照片“过筛子”,像发牌那样一张一张刷刷的过,很快速。全部照片只看一遍,捻出三五张,指着后来那张封面说“就是它!”非常确定,就这么痛快。
滚石当时的办公地点在安贞地毯厂里的写字楼。袁涛给了我一张窦唯照片,只有一张,没有选择的余地。我认为应该不是专门为这张专辑拍的,5寸,两盒烟并排那么大。袁涛让我拿这么小的一张照片做海报。因为原始图片太小,放大了影响清晰度,我就建议了一个别致的做法,一张小的、竖长条幅海报,这样更像古画,但当时并没上升到理性思维,被窦唯的音乐“罩住了”,都是凭直觉,与他的观念不谋而合。
Part.3
关于唱片封面文化
"现在唱片卖这么差,哪儿好意思提钱?"
浣熊唱片:作为专业唱片封面设计师,谈谈唱片的封面文化吧。
宋晓辉:在唱片业兴旺的时代,一张热销专辑卖到百万、千万张,大工业化培养出来的乐迷也成规模。形成了市场,热衷的人就多,自然就会衍生“唱片文化”,包括“唱片封面文化”。有人专注作品、有人专注八卦,有“考癖”的乐迷会从封面入手展开研究,因为封面会透露很多信息,你懂得越多,在乐迷那里就越有成就感。
有些乐迷会从各种渠道去了解幕后情况,撰写各种封面故事:
《Nevermind》封面露鸡鸡的小孩是谁,长大了什么样?平克佛洛依德封面上握手人身上着的火是怎么回事,天上飞的猪、海边的百张床;VU(地下丝绒乐队)的香蕉、滚石的裤子拉链;《硒鼓》墙上的主席像;Bow Wow Wow封面草地上躶体的午餐;齐柏林飞船封面小孩为什么光着身子往上爬,《Physical Graffiti》窗户镂空的大厦在哪儿、大门乐队《StrangeDays》封面的街道在哪儿……
唱片迷不仅朝圣“阿比路”。你知道绿洲Morning Glory封面的街道是哪儿吗?歌迷在曼城找到了地方,按照封面拍一张同样角度发到网站上秀。
还有乐迷能将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黑胶封面拼成一幅全身像,戴安娜罗斯的脑袋、克莱普顿的手……各种玩儿法,这就是“唱片封面文化”,有心人能从里面了解到历史、地理、时尚流行、天文知识、民俗、巫术等等等,一点儿不夸张。有国家还会用经典封面做成套的邮票。唱片封面印T恤衫上最酷了。
在网上看到有人根据《山河水》的封面去门头沟寻访,“雁翅镇,清水尖山和抓髻山,清水尖海拔1528米,抓髻山海拔1524米,下面叫付家台,湖水叫珍珠湖……”
神了,这些我都不知道。至少十年没往那边去了,最后一次停车看了一下,好像有人在那里修公园,提议应该盖间小屋做《山河水》纪念馆,里面介绍窦唯各种专辑,展览他的照片,放一把他弹过的吉他,在《山河水》封面同样的角度圈一块地,拍一张合影收五块……谁认识雁翅镇镇长?
浣熊唱片: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采访。最后还有什么想对版权方以及黑胶唱片的爱好者想说的?您自己也是黑胶唱片收藏者,怎样看待最近一系列的再版黑胶,自己是否会收藏?
宋晓辉:对版权方要说的都说了,说了也没用。那天发微博根本态度就是“好好的一张唱片怎么又弄成这样了!”然后有人说我“没赚到这笔钱不高兴了”,现在唱片卖这么差,哪儿好意思提钱?
在此感谢“浣熊”,能够利用这篇文章把《山河水》封面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样比说三道四有价值。谁也想不到唱片业倒了黑胶风却兴起来,但是粗制滥造挣快钱的话,马上就会把“黑胶”做倒了胃口。
现在新出的黑胶很多封套印刷工艺都不对,封套软踏踏的,不板也不挺,这里面有用纸和做工结构的原因。印刷厂现在不愿意印厚度很高的纸,毁印辊的胶皮。还有就是工艺结构,黑胶盛行的时候封面是裱糊在硬纸板上的,手感特别挺,结构也有特殊的地方,绝不是简单的对折上下一封。
我拿着“解剖”了的老黑胶封套问过印刷厂,反而现在不易实现,费工耗料成本高。但当年不是这样,因为那时加工的批量大,印厂对这东西做起来也都轻车熟路。
收藏要有个方向。我的方向是收集“欧美唱片经典封面”,而且只买二手黑胶,因为比再版翻拍的清楚。日本的二手黑胶保存很好,很多跟新的一样,又不贵,他们有唱片文化。但是我近来几次去日本一张黑胶都没买,对这件事看透了,收不过来。关键是我现在没有玩儿收藏的闲心,拍了好几年的《吉他手》,接近尾声,已经进入到文字阶段,每位吉他手照片都会配上他的经历和故事。
这次出来“闹事”,实在是冲动。
---The End---
后记
有趣的是,在采访一开始,宋晓辉老师写下了这样一段歌词,来自于《山河水》中的《拆》:
“……
又拆了
连同过去全部都被拆了”——《拆》
截至发文前,宋晓辉老师告诉我们,滚石方面刚刚通过朋友转达了相关意见:
“这次推出台版《山河水》的黑胶,是面向台湾销售,没有想到有人会将它拿到内地去贩卖。”
“滚石这边查不到当年内地版的文件档案,存在交接上的疏漏。”
“滚石会就此事进行沟通,以免其中发生误会。另外,之后有计划推出《幻听》的黑胶,就封面一事也愿意进行探讨。”
“目前,《山河水》的台版黑胶现已批量加工完成,只是针对台湾销售。如果内地收藏者希望收藏当年内地版《山河水》封面的黑胶,滚石会进行考量。”
采访/策划/排版 | Gonzo
图片 | 受访者提供/未注明则来源于网络,观点仅代表受访者,不代表浣熊唱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