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为了求学远离父母在外寄宿的孩子,刚开始的两个星期都会有恋家的倾向,女孩的表现可能更加明显。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恋家,相反对于一些人,学校的生活环境可能会更加地喜欢,同时表现出超常的适应能力。
相信你可能会有这样的大学或者中学室友,他们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一到假期便兴冲冲地往家赶以便和家人团聚,也很少在特殊的日子里和父母通个电话。
是他们自己不愿意恋上一个温暖的家吗?还是被剥夺了这样的权利?
更可能的情况是,父母每天的争吵搞得家庭硝烟四起,身处中间的位置只能更加迷恋外界的自由。
由于婚姻和工作的压力,父母确实很难对所有的情况都达成一致,但至少,应该做到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经常争吵的家庭,会对孩子成长带来两个重大的负性影响。
第一,在潜意识里模仿父母的沟通模式,不自觉地形成了指责性人格。
这样的一种人格,可能并不为本人所觉知,而且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在社会的沟通和协作里,指责性人格更多地看到别人的缺点和负性的信息,谁又喜欢这样的人和他合作呢?会给日后的事业发展构成一种隐形的阻力。
有趣的是,出生于喜欢争吵的家庭下的孩子,会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也处于主动的争吵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家族的不幸轮回。
第二,会让孩子感觉安全感上的不足。
安全感不足的倾向,使得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否定自己。即使在后天表现出强势甚至剽悍的形象,也很难逃避骨子里的自卑感——这又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有时夫妻吵架摔碗咂锅确实很难避免,但,也请注意躲在黑暗角落里那双单纯且充满恐惧的眼神。此时的他们并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哪怕只是小吵小闹,也会在想象的空间中无限放大。
孩子很可能就会"天真"地问你: 爸爸(妈妈)你是不爱我了吗……不知怎么回答。
不过千万记得,感知到真实冷酷的图像信息后,别真以为他会信得过简单一句——"怎么会呢我们爱你"。
就算做到了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也别低估小孩的感知能力。如果真的吵架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不如和自己的小孩郑重其事地说清楚,同时告诉他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
严重的指责性人格已经形成了的话,就带去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吧。
最后,希望每个家庭都能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满满的喜欢,因为它是生命里的最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