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十有八九有被骗的经历。所以老祖宗有了这样的名言:吃一堑,长一智。
6月10日上午,上班不久,素来关系亲密的侄儿发来视频,兴冲冲地对我说:刚才一个人来店里推销东西,说是以前给超市送货的赠品,有超市没要自己就留下来,现在廉价处理。接下来侄儿视频展示了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毛巾、开水壶、水盆、玩具、筷子、保温杯,可以说,林林总总,应有尽有。然后乐滋滋地介绍说:这个两块八,那个两块八……
当时我脑海飘来几个字:天上不会掉馅饼。于是问他:留下电话没有?侄子说:加微信了!也许是好事一桩吧,我也打消了疑虑,和他一起陷入兴奋之中:可以赶集的时候,让你妈出个摊儿,挣点零花钱!
挂了视频,我就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去,但没过多久,侄儿的视频再次发起,这样的频率之前并不多见:坏了,三叔,上当了!这一堆东西骗子骗走两千六本多块钱,他们下来清点,总值不到一千块钱。一旁侄媳开始埋怨孩子:都是小孩在这里吵吵闹闹的,我稀里糊涂就微信转给她了。现在再微信联系,那人已经将侄儿拉黑,看来是骗子无疑了。骗子是两人,一人没有下车,进店行骗的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子。所幸,他们拍到了骗子乘坐的车牌号。
于是,我建议侄儿赶紧报警。后来得到的消息,派出所人员认为被骗金额达不到立案标准,但承诺沿着视频卡口监控进行追查。骗子乘坐的车辆经查是所谓的抵押车辆,也联系不上车主。骗子的微信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字母,无法再加。所有的这一切迹象都标明:行骗过程经过了精心预谋。金额小,无法立案,就这一条就保证骗子长期逍遥法外。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少不更事的侄儿,面对专业的骗子,自然难逃骗子的“魔爪”。我们过来人尚有“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上的不一样”的感受,还是希望大家提高警惕,小心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