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离婚 | 结束一段关系前,请先考虑清楚这8个问题
崔璀:
杨幂离婚了。
我听圈里一个朋友说,这是快一年前的事儿,只不过最近才宣布。
离婚这个词,还是带着太多沉重感和社会偏见,我更倾向于说,恢复单身。
我们承诺过一生一世,那时我们的确这样想的,觉得全世界里,自己的爱情最是瑰宝。就像我们都曾跟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拉钩,我们做一辈子好朋友啊。后来我们长大了,各奔东西,过年努力跟对方约着见面,但是彼此的生活已经山水相隔。不是不想,是真的说不上话了。
你当然会说,婚姻这么神圣,你怎么可以跟小时候的约定相比。那我也可以说,就是因为婚姻如此神圣,我才一丁点不想将就。
前几天参加论坛,碰到一位我十分欣赏的前辈,她四十多岁,优美,轻盈,总是素颜。
我们在酒店旁边溜达,我问她,这几年最痛苦的时刻是什么啊?她说很多啊,离婚肯定算是。几乎是带着孩子净身出户,还要养老人,那时候也没什么钱。十年前,还是挺有压力的。
我说那为什么还是坚持离婚呢?
「为了自由啊。」她笑。「笑得真好看啊。」我想。
「两个人精神不同步了。早上醒来,看到身边的人,想到要跟他过一辈子,内心是拒绝的。」
我喜欢这样勇敢的人。
但不容易。谁经历过谁心里清楚。
最近身边好几个朋友跟我聊起这个话题,已经想通的,还在纠结的,不愿意正视的,唯一相同的是,她们都好孤独,渴望一个斩钉截铁的意见。
我也给不出什么意见,毕竟谁能知道谁生活的全部真相,但是快分开时,我一般会说一句,真的想清楚了,分开也无妨。
像是抓住了什么,她们马上问我,那什么是想清楚呢?怎么才能想清楚呢?
有点难。要斩断一段曾经以为是天长地久的关系,怎么样才能「清楚」呢?
李松蔚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最后留了8个问题,供一个人在离开一段关系前做一些思考。我给一个朋友推荐过,在这之前,她反反复复纠结了1年多。
上周吧,有一天半夜给我发信息说,「我打算买房子了。算是有点儿理清楚了。」
我回复她,我手上没多少现金,但是有多少,我借给你多少。
如果你可以试着让自己认认真真去思考这8个问题,也许会有答案。祝你不用面对「恢复单身」,但如果真的恢复单身,祝你勇敢。
作者:李松蔚
插图:《最完美的离婚》
有一次知乎圆桌有个提问:怎样才算好好地道别?
我想起一些事,发现我对告别过去的态度,是一种斩钉截铁,心无挂碍的姿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这种态度里我是一个「无关者」的角色。事情已经结束了,是好是坏我都拿它没办法。既无留恋,亦无懊悔,来者自来,去者不追。
我的一个朋友则代表了另外的一个极端。有一天我们讨论离婚的人,我说他们是遇人不淑。她说:怎么会有单纯的「遇人不淑」?当初不是他们自己选的人?
——在她看来,一顿饭吃什么还要反复思忖呢,跟谁结婚又岂能用一句「遇人不淑」来搪塞?这段关系既然是你选的,你当然就要为它的后果担当一部分责任。她认为悲剧是没有偶然性的,要翻回去看看自己为什么「瞎了眼」。
跟她的态度相比,很多人会选择回避,为了减轻离别时的痛苦而采取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姿态。一口气把自己的存在撇清,最是清净不过。
我的另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在换房子。他对卖掉的那套房子怀有很深感情,于是他就抱怨说,中介太狡猾了,他本来还没想好要卖的,被中介一催,稀里糊涂地就卖了。
仿佛他本人没有参与决策一样。他告别了这套房子,出于别人的推动。
可是结束一段关系,哪会真有那么容易?
对我来说,最难的一关就在于「看自己」。告别一段好的关系难,告别一段痛苦的关系更难,而自己在关系里份量越重,告别时就越狼狈,越是难以直面。
如果你承认,一个人是由他所经历的故事构成的,或者你了解在一段长期关系里,人们会如何相互纠缠影响,把名字刻入彼此的灵魂和骨髓,你就知道你难以告别的并不是对方,而实实在在就是「你」身上的一部分。
你经历的关系有多深刻,构成「你」的那部分经验就会有多复杂。事实上,「经历」了一段关系,这还是有点太轻巧的说法。更准确的表述是,你造就了这段关系,这段关系又组成一部分的你。告别它,等于要承认你有一部分难以面对的自己。
你不可能干干净净地把一个人从你生命中剔除。
《绝命毒师》里的老白每杀掉一个人,都会染上这个人的某种习惯。所以他在告别一个人的同时,等于就背负起这个人的一部分。
他在带着这些人的一部分向前走。这个情节很有隐喻色彩。——某种意义上我们全是这样。
《深夜食堂》里的舞女则是每跟一个男人谈恋爱时,就染上他的一个习惯,等到一分手再把这个习惯戒除。这倒是清爽利落。如果一个人能这样外化地吸收和消除另一个人对她的影响,倒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可惜大多数人做不来。所以那些真正重要的离别,是要经历漫长的,复杂的,也许是极其痛苦的蜕变。除非像我一样,假装不会受到这段关系的任何影响。但那也是假装。
越是深刻的关系,告别就越不简单。
当然,换一个积极的角度,也不妨把它看作挑战或修行。
心理咨询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刚开始学习做咨询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结束关系几乎与建立关系同等重要。
还有很多次可以谈的时候,就要问来访者:你考虑过什么时候结束吗?假如约定了结束的日期,就每一次提醒他:这是倒数第五次咨询……还有四次了……剩下最后三次,要不要谈谈结束的感受?
有时,还不得不增加咨询的次数,一个结束阶段甚至要花几个月到一年。
我那时不免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不就是每周一两次见面吗?哪来那么多藕断丝连的深情厚谊?等到我真的开始做咨询,见到形形色色的来访者如何离开他们的咨询师,我才意识到这个阶段是何其重要,绝不是在咨询的最后一秒说:「好了,该聊的都聊好了,下次就不用再来了!」
说到底,对告别的敷衍,多少也是对自己的不够尊重。如果把一段关系比作孕育生命的过程,告别就等同于最后的「分娩」。娩出的不是婴儿,而是全新的一个自我。你承认在这段关系里获得的影响和改变。
你曾需要过它,利用过它,享受过它,影响过它……现在你终于不需要它了。你承认它给你的馈赠,正如同承认它给你的伤害一样重要。
当这个过程走到它最后的阶段时,需要你给它一个严肃的认定:你成为新的你,这段关系也完成其使命而终结。
最后的环节艰辛且疼痛,但至关重要,不可马虎。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意味着一次难得的自我审视和成长。
我有时很烦一种言论,就是总有人问起:能不能让那两个离婚的人复合哇?如果让他们看清彼此的不容易,是不是还有希望哇?我理解问这些问题的人都是好心,「劝和不劝离」么。
但是这好心也真的是过了头。拿自己当上帝先不必说,更可气的是,这些人不承认「结束关系」的价值,那也就等于否认了关系本身。
难道两个人的婚姻,只能靠「离还是不离」这种二元判断赋予意义吗?他们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迷惘的,思考的,彻悟的,或释然的,难道不是更弥足珍贵吗?
——看不到两个人为什么选择结束一段关系,也就等于,看不到两个人从关系里真正得到过什么。
也许他们觉得婚姻、恋爱,就像貔貅那样的吉祥物,是可以只进不出的。
最后还是用心理咨询类比吧。当我们结束一段长期正式的咨询关系之前,通常会让来访者思考以下主题,作为处理结束时的一个参考。
但愿有一天——幸运或不幸地——你也要告别一段关系时,其中一些主题能帮得上忙:
1,我当初为什么需要跟这个人建立这段关系?
2,我从这段关系里收获过什么?(而不是「对方给过我什么」,注意体会差别)
3,每一样收获,我可以如何带到未来的生活中去?
4,在我的人生长河中,和ta的这段经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5,为什么我现在不再需要这段关系了?
6,在这段关系里还有哪些未曾处理的遗憾,是可以在告别之前处理的?
7,结束这段关系之后,我的生活会有哪些不一样?
8,我还会遇到哪些未能解决的需求?我打算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