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沐浴着春风,伴随草长莺飞,探寻沙湾古镇,感受时代历史的变迁,体验千年古镇的魅力。
信步走进古巷,人来人往,突然被锦围巷所吸引,相传过去沙湾子弟要进京赶考博取功名,都会去巷后的水绿山青塔又名文昌阁塔祭拜祈福,待考中进士后,衣锦还乡时便要穿过这锦围巷,还乡还神,寓意锦绣前程,巷子里有一副对联,“为官一世不求名、从政一生不图利”似乎在告诫着那些已博取功名的进士们要谨记为官之道。
水绿山青塔又名文昌阁塔水绿山青文塔,原名“水绿山青文阁”,俗称“文昌阁”“文峰塔”,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该塔六角三层,塔内供奉了“文魁星”神像,原为乡中读书人和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神。据说此塔是何氏家族风水建筑,能够勉励读书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考取功名。
在文峰塔不远处就有一个古镇书斋,重现了清末明初的私塾的场景,里面挂了孔夫子的画像,左右两边一副对联“学而不厌参圣道,诲人不倦转仁风”,尊孔孟之道,传播儒家思想,也从侧面反映沙湾尊师重教育的传统。
古镇最有名气的三个景点当属留耕堂,三稔厅、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先说说留耕堂,他其实一个何氏祠堂,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里面记录着何氏后人迁往岭南繁衍生息的历史,沙湾这片荒芜之地,经过何氏后人从宋代开始不断耕耘,终于形成目前的繁荣昌盛的景象,
何氏族人是十分注重教育,祖训中明确要求,“敦笃祖业,力行古礼,励志读书,洞究经籍,置身躬耕,谨身持戒,以礼义教善,以贞忠自励,”正犹如此,何氏后人人才辈出,在历朝历代出了很多的进士,更是在明朝出了个大宗伯的礼部尚书,而近代著名的化学家何炳林院士也出自何氏家族。
祠堂正门便可看到“诗书世泽”四个鎏金大字,走进祠堂、正中悬挂中华民国蒋中正手书的忠孝传家的牌匾,走进去,进士,文魁,武魁的牌匾随处可见,不仅仅是光宗耀祖,更是读书文化的传承。后面祠堂便是供佛了何氏后人祖先牌位以及宗族的历史,庄严肃穆,祖训便坐落在旁边,这是一个家族的立基之本,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祖训就像一盏明灯,为千秋万代的后世子孙指明了方向。
在古巷里人来人往,游人络绎不绝,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吸引着大众的目光,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纪念馆一般都纪念着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爱国人士,或者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帅,为一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建立纪念馆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怀着无比好奇和敬佩之情去一探究竟。
何炳林院士(1918年—2007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是“两弹一星”重要功臣。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老是西南联大毕业生,毕业后留学美国,1956年攻读完博士学位后,自费购买仪器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在南开大学报效祖国,开创了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和我们的两弹一星元勋一样为祖国作出突出贡献,只不过行业特点决定了他无法向两弹一星元勋一样为大众所熟悉,只能成为幕后英雄,而老一辈科学家却从来不争名和利,继续潜心研究,为祖国的离子交换树脂事业继续做出贡献。非常的钦佩这样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才是祖国繁荣富强的根基,只有越来越多的这样的科学家,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也非常感谢沙湾古镇,让世人能够看到一座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在房地产业热度很高的当今社会,人们除了热衷讨论钢筋混凝土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科学精神屹立于世,真是大快人心,也让后辈看到了希望。
三稔厅,古代文人雅士除了读书之外,自然少不了一些琴棋书画诗酒茶,而三稔厅则是沙湾古镇的娱乐休闲的地方,有些文人雅士走上了专业的音乐道路,厅内有广东音乐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的画像,据说这个地方就是广东音乐发祥地,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就是番禺人,想必他一定或多或少受到沙湾古镇三稔厅影响吧。
游览完沙湾古镇,给人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沙湾人民极为重视教育,无论是留耕堂,文峰塔,古镇书斋,还是 三稔厅,何炳林院士纪念馆,都是围绕着读书这个主题,即使是在现代这个经济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沙湾古镇人民还是保留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保留着一种古朴的民风,正犹如此,这座古镇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散发出古色古香的魅力,吸引着后来人络绎不绝一睹其风采。
再见,沙湾古镇,那迷人的风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