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战事好几天了, 你会站在哪一边喃?站队这种事情,我们老祖宗说过:“慎终如始”,西方也有句话“一盎司的谨慎值得一磅学问”。
历史虽然押韵,但也充满偶然。如果你生活在1914年,波斯尼亚首府的萨那热窝,你沐浴在那一天夏日明媚的阳光下,你面对斐迪南大公的那个新闻,可能真的也意识不到即将到来的东西,名字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战”。
就好比今天,有人坐在谈判桌上,重新谈起了“核威胁”,你不知道会不会是下一次大战的帷幕。谁知道喃?我们仅有的只是“被严格料理,摆盘后的新闻”,而我们个体的感受,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微不足道。我们感受到的只有难以改变的命运。真实其实离我们很远,媒体各有各的立场,社交网络的背后是服务器,服务器背后有各自的使命。纷繁复杂的咨询,只是为了获取你的注意力。比如说这个短短的画面:疑似官方发放武器给市民… …有人就击节高歌说匹夫有责,就应该全民武装;有人就勃然大怒,说且不讲武器会造成多大的混乱,你把市民推去堵枪口,这件事不算什么好汉… …
你可以情感上同情乌克兰平民,立场上理解俄罗斯,从根本上去讨厌漂亮国。但是战争对平民来说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们能做的有且仅有就是对所有被裹挟进战争中的人,心怀悲悯。
柏拉图早在两千年前,就描述了洞穴里面的困境:人们对着墙上的影子欢笑落泪,误以为那就是真实的全部… …我们的信息其实就是无根之水,基于有限的认知说的话,和历史的真相可能并不相符。妄加评论和幸灾乐祸,只会导致当事人,对中国留学生产生仇恨。
当然你也可以希望世界和平,就好像你期待爱情会恒久,期待世界上没有离婚一样,它根本就不现实。有利益冲突就会有争端。
乌克兰持续了8年对乌东地区的轰炸,到最后被变成了,“世界与我逆行”的抱怨。这只能说大家都有墙,他们无非也就是twitter脸书ins,全球有70亿人,我们和印度加起来有28亿,一人一票的话我们才是主流。所以地缘政治是一个非常复杂又深刻的话题,不要随随便便的圣母,即便你懂英语那又如何,我们也只是洞穴中的囚徒。
所以这个队,谁也不要站。如果可以,请怜悯所有普通人,包括乌西百姓;请更多关注身边那些鲜活的生命,爱你的家人朋友,爱你的工作。用一个作为有几千年文明国度的人,该有的史观来生活,不必急着站队。我们的文明已经几千年了,努力的在生存,与天斗与地斗。如果说斗争是一门学问,那我们应该是“大学生”,稳重从容,而不必被那隔壁“幼儿园”打架的争吵带偏。
当我们走进任意一个博物馆,每一件晚唐的杯盏,都回响着安史之乱的愁酒悲歌;每一首宋词的字里行间,都藏着大宋南迁的长路黄土;每一片大清的破碎瓷器,都遍布着枪火的裂纹… …历史的洪流里面,没有永远的赢家,如果你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你不必因为沉默而感到难堪。因为理智是一种更高级的,貌似冷漠的温柔。一如纪伯伦的那句话:“虽然言语的波浪永远在我们上面喧哗,而我们深处永远是沉默的”。
——我爱的读书号博主@忘却鱼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