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自己的路 ——读《人到四十,如何过好下半场》有感 572天 20200321
读完《人到四十,如何过好下半场》这篇文章后,我的心里很不平静,不知是喜是悲,五味杂陈。
触动内心的人话是“过了40,已经走完了前半生”,这也意味着人的一生,大概就是80岁,实质上,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做教师的年龄,可能会更低一些,过了40,大约走了近2/3。越想这个越感到后怕,生命咋会如此短暂呢?
可转念一想,这些想法既是事实,但感觉很不全面。活在当下,抓住现在,似乎是看的很近,但只要方向正确,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最值得让人品味和回顾的。
看别人成长的道路,大都是在40岁之前,再想一想现实,确定自己奋斗目标的方向,必须要好好考虑。成为专家型教师,可以作为自己的梦想,但结合自己的实际,可以学着专家那样去思考,把这种思考带入实践即可。
好高骛远,即表示所制定的目标不切合实际,尽管所努力的方向没有问题,但固步自封,也有问题。他们都是极端主义的集中体现,人在不冷静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就像自己,至今自己才比较冷静的,看清了自己所努力的方向。
及此,我突然想到了张文质老师。他对教师的成长之路有独到的见解,读书、行走相结合,并长期坚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把必须做的事和感兴趣的事串联在一起,完成了任务a,顺便也完成了任务b,可以一举两得。又想到了李镇西老师所讲到的读书感悟: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看来,读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读了之后,到底要怎么用?
想着这些内容,脑子在飞速运转着,学习之路是漫长的,但学习的过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是不是自己内心所真心朝向的?有限的时间里,到底该做哪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总而言之,在这一刻,我想了很多很多……
突然,我想到了一本绘本,它的核心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不一样。这就是最自然和最真实的状态,我们为什么要常常去模仿别人,模仿a,模仿b,最终,到底该模仿什么,自己真的有可能会失去方向,最可怕的是最终失去自我。
学技术也罢,读书也罢,做什么事最怕钻牛角尖,没有自己真正的思考,正如唐诗里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做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做,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方法或操作方法。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否也是如此呢?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样一种方法,不同人的来操作,就有不同的理解,又想到了齐白石老先生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我们进行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
新网师倡导的田野精神,不正是知行合一一致的表现吗?在田野里的农人,一定要结合实际,有着自己的看法,去做,去坚持,才更有意义。这样的工作、生活、阅读,才会更有价值,才是属于自己特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