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最后一本《幸存者》,已经把法医秦明的至今出版的小说都看完了。从几年前开始追《尸语者》的时候,绝不会想到这样的作品竟然会红,还红到拍网剧的地步。
作为小说来说,这套小说只能给个60分的。人物性格的设定过于脸谱化,对话略显苍白,心理描绘几乎为零;那些强行穿插进去的“笑话”一点也不好笑,十分尴尬;作为悬疑小说,更是罕有紧张气氛,伏笔也不够精彩,甚至有作者自己剧透的嫌疑;更要命的是,作者总是把大段大段的教科书介绍插入到对话中去,实在大煞风景。
不过作为一个对法医学有那么点热爱的人来说,这样的书却刚刚好,把教学融入到一个个浓缩的真实案件中去,那些生僻的法医学名词和原理也就不那么难以记住了。陆续看完5本书,倒也记住了些什么“组织间桥”、“颅脑对冲伤”之类的也不知道学了干什么的词——难道我还能去解剖不成。
由一个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法医来创作小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真实性。诸如法医还要在工作间隙去处理一些信访工作,诸如公安系统的几条线之归属,作为小说的副线去看,也觉得颇有意思,或许算是我国法医工作的独特之处。
作者既有科普目的,又兼之有大量的一线案件积累,不高高在上地说一些大道理,也不怨气十足地哭诉工作艰辛,难得的是多了点自嘲和自娱,相比备受推崇的日本法医界“老法师”所著的《未知死焉知生》,就多了太多可读性。
零零总总,可以给这套小说70分。而且一连五本写下来,单是这份毅力就十分叫人佩服了!
其实我不算是法医学门外汉。怎么说也在大学期间选修过这门课。既然是不作学分考量的选修课,老师也没认真教,只是放些照片说些故事,一方面娱乐课堂气氛,一方面看着学生冲出教室去呕吐,大概也娱乐了老师自己。
年代实在久远,小说里提到的那些名词和原理全都记不真切,也不知是老师真的没教,还是我没有记住。
课堂上印象最深刻的一张图是人脑解剖,头部的皮肤被前后掀开,露出颅骨。震撼之处在于,原来颅骨外的皮肤这么厚!(这张图着实引吐了不少同学)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原理是,溺亡者常常有局部痉挛现象,为了求生,会紧紧抓住一个也许是很细小的物体不放。震撼之处可能在于那张照片是一个2岁的孩子。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笑话是老师提到,他曾经解剖一具基本已经腐烂,味道极其严重的尸体,结果身上附着的味道久久不散,老婆三天没让回家,之后躲到宾馆里洗了三天澡除味。这个笑话成功地打消了我去做法医的念头。知乎上竟然看到有妹子说求嫁给法医,好希望用这个故事给妹子洗洗脑。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案例也是老师提到的,曾经解剖一具车祸尸体,外表看上去还好,但是开胸一看,身体里全是血,几乎看不到内脏——名副其实的一腔热血。用勺子进去舀血,结果一勺下去却挖出一颗心——已经是彻底游离在外了。
当年还总是心心念念想要亲自上解剖台上看一看。老师也答应了若有“新鲜尸体”便让我们去观摩解剖——没错我们学校也不知咋的竟然有法医解剖室。
结果呢,学期结束了也没等到新鲜尸体。现在想来,一来是治安确实不错;二来恐怕也是老师不忍心让我们去看吧。
以此纪念我的法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