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以为写一篇一天看一页书的文章可以和标题一样简单,昨天一写就是上千字,心里难免有些打退堂鼓,立flag可不是我的作风,硬着头皮也要坚持。
事实证明读书容易,做笔记难,做完笔记还去思考难上加难,可是收获肯定也是成倍增长的,对此我深信不疑。
云边有个小卖部
这书我现在还不好评价,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本书是我翻了将近500本书里,难得一见的,下面评论超多的书,有人可能会奇怪500本,你是怎么看书的?我家里买了一堆书,后面又在某个软件上开了年会我要找的书百分之50都有吧,我为什么写这样的文章,就是想把自己这颗爱游走的心锁住,就像把钉子打进墙壁里一样,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的书架已经500多本书了,我发现书海无涯,这对我一个花心的人来说,我感觉我的迷失在书的海洋里,而一天看一页书,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做事的有头有尾,这是一种写作态度。
言归正传。因为同事的关系,说她看完后面哭了,多感人多感人之类的,让我提前开启了看这本书的旅程。此书给我的感觉有些小清新,开始是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些日常琐事,主角性格大大咧咧,可是这样的性格却是最容易受伤的,毕竟他还小,当然这是我的剧情推测。
他遇见了一个女孩,女孩注定是他的童话,作者已经几次写到了童话的字眼,我想这个故事肯定是会让人伤心的。
其实说实话,我开始总是痛恨悲伤,看完后又久久的意难平,最终还是被吸引。
但是我并不想一开始就知道故事是悲伤的,就好比我看《东宫》的时候,宣传语写着绝世甜剧,我宁愿编辑骗我,我宁愿作者先将所有的美好都摆在我的眼前,最后在将它毁灭,至少在那之前我内心是甜的,而不是一开始就在玻璃渣里找糖吃。
写风景的片段时有,说实话,我看着那么多人说他写风景写的好,我是有些嫉妒的,人都有劣根性,因为我的文章,没有景。这就好比科学家对开始接触到的惊人想法是嗤之以鼻的,之后是震惊,最后是膜拜,我想我也是如此。
有些小温馨,有些搞笑的情节,但是我总感觉这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夕,其实暗流一直存在,只是它并不显眼,当然这只是我对后文的一些推测,我还没看完。
有多时候,我从小主角身上看见了曾经的我们,那时候的我们即使身处悲伤里,也不知道悲伤是何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心越来越硬,对悲伤反而越来越敏感,这样一说悲伤似乎还挺慈悲。
豆瓣评分7.5
漫画诺贝尔科学家
我怀疑我这个输入法对诺贝尔有偏见,三个字无法记忆?首图上的字又是错的,我刚看完书,打字都是下意识的。
这一期我看的伦琴,伦琴射线这四个字,我估计没有医学相关知识的人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听到,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x射线,我们做体验的时候,就是这个光线透视到的。
说句实话,以前我最怕拍这个什么ct,磁共振,并不是对未知的恐惧,而是真的贵,最近似乎比以前便宜了,以前动辄好几大百,但是这怪伦琴么?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先见之明,他就是怕普通人用不起,他希望这东西被发现了能造福更多的人,特地没有申请专利,爱迪生被他感动,给他改善了一些附件,也没有申请专利。
我发现科学家多多少少都比较幸福,当然这个幸福不是说我们感觉到的,而是他们自身,因为能帮助到那么多人于科学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人生拼图版
故事初看有些复杂,其实只是作者想说的更清楚一些,一个过道,就是平时我们楼梯之间的过道,路过的时候会和邻居打个照面,经过的时候有时候能听到邻居家的声音,但是里面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知道一鳞半爪,反正就是楼梯之间过道之间,写了上千字,我最近有个错觉,我发现我们无法下笔的东西,他们可以长篇大论,如果不是怕看客不耐烦,我觉得他们可以围绕一个简单的东西写完一整本书,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他们确实是把一样东西看透了,让文字将这件东西呈现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我确实接收到了某种神秘的信号,从而找到了下笔的灵感,以后会一个新的故事出来。
但是和楼梯毫无关系,我发现灵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你并不能随时随地抓住它,可是你却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它,前提是你真的想写点什么出来。
后面作者写了一个租客死了,描写了租客的东西,而主人公拿着一大沓钥匙,游走在各种租客房间,专门主管技术问题,她不需要和客人打交道,这个没了主人的房间很快就会在她的推动下焕然一新。
其实这个故事似乎没什么吸引力,对我而言第一章是这样,但是我决定一探究竟,就像作者把我从过道领进租客家里一样。
豆瓣评分8.5
事实证明,你只需降低标准,你总能下笔写点东西出来,顺便让大脑活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