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红楼梦》,诉尽人生大梦一场,道尽世间悲欢离合,也让我参悟人生的点点星光……
未读红楼,林黛玉是泛着清愁的丁香姑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不喜欢她好像永远流不尽的眼泪,不喜欢她似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伤春悲秋。翻开红楼,竟愧对于先前的刻板印象了。
有人言,黛玉小性儿、尖酸刻薄,我不能苟同。黛玉幼年便失去了双亲,在家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再加上“娇袭一身之病”,自然让她多了几份敏感以及对世事无常的伤感。而她的小性儿,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被晴雯锁在门外,她赌气,但她生的是宝玉的气;听闻宝玉将自己为他缝制的香囊“进行解去”,她又气又恼,铰了手上制作一半的香囊。爱一人之深,必会为他之负己而恼,“小性儿”又何尝不是真情流露?又何尝不可爱呢?
如果说黛玉是“丝棉蘸胭脂,洇得一塌糊涂”,那么宝钗便像油画棒,一笔画下,绝不会大肆晕染。宝玉挨打时,宝钗先至,嘘寒问暖、拿药叮嘱。而黛玉则是“眼睛哭得像桃儿一样”。宝钗的成熟稳重注定了她不会为宝玉而哭泣,相反,黛玉的毫不矫饰让宝玉知道世界上另一个知己的存在,所以历尽千帆后,黛玉才是宝玉“弱水三千中”只取“一瓢饮”的那个人啊!
黛玉与宝钗,一个是“可怜咏絮才”,一个是“可叹停机德”;一个是不忤逆的大家闺秀,一个则以真心换真心,不遮掩内心的一情一愫。前者“尖酸刻薄”的保护色下藏着一颗热情洋溢的心,后者把自己包裹了起来,多了圆滑,自然也多了距离感。
窃以为,如若是在现实生活中,宝钗会是个“好下属”,而林黛玉则是个“好知己”。宝钗少了几分少女该有的浪漫浓烈,让人难以窥探其内心的波涛暗涌。“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当一个人开始迎合他人的看法时,便离最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了,“真性不现,是为大憾”。
当然,在生活中,真性情有时意味着“挨打”,直来直去意味着遭人诟病直来直去意味着遭人诟病。我们便要学会适当“打点”自己,于“小心翼翼”中守住那份真。黛玉与长辈间仍恪守礼节;元春省亲,她也作颂圣之诗。黛玉做到了于“知世故而不世故”中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于世俗中坚守心中一分真,在岁月流逝中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