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妈妈跟我分享了很多关于她那个年代的事情。她一边分享,我一边幻想。有意思的是,我脑海里出现的画面都是黑白色调,而且她分享的东西对我来说很陌生。整个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出生于截然不同的年代,思想也截然不同。
也是因为妈妈的分享,我突然对年代之间的对比有了更多新的看见。拿不同的事物或人作比较好像是人性里面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可见。最常见的是,父母拿自家的孩子跟邻家的"小明"比,父母拿自己的经历跟孩子的经历比。作为一名老师,我教过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孩子。以前,我曾拿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孩子比,有时候甚至拿自己跟现在的孩子比。比较的目的通常都是感叹惋惜,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娇嫩,吃不了苦而且抗压能力那么弱?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懒,学习不勤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叛逆等等。我经常发一大堆牢骚抱怨自己的工作怎么如此艰难?但是妈妈的分享突然点醒了我。
第一,我拿不同的年代作对比是因为我看事情看得不够完整。狄更斯的《双城记》是这样开头的: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代,那是怀疑的时代,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一个时代的好坏在于一个人怎么看,如果绝对性地说它好或不好都不完整,因为事实是它有好有坏。
第二,很多时候,这些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年代不同,人的基本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在父母的年代,洗衣机不是一个需求,它是个奢求,甚至当时洗衣机还不存在。生存吃饱喝足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小时候,洗衣服都是手洗,而且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而现在,洗衣机是基本需求,否则洗衣服怎么解决?难道要像父母以前的年代,用手洗而且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吗?
小时候,大自然陪伴我的童年。现在的小孩,电视和手机陪伴他们的童年。智能手机太普遍了,不论是零零后、九零后,甚至八零后、七零后也都整天沉迷于手机。我们能说现在的孩子自制力不好吗?时代的发展缩短了我们和诱惑之间的距离,若不是步步为营,我们也经常被娱乐攻陷。都说现在的孩子娇嫩,那是因为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当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都倾向于偏爱。而且生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父母非常倾向于参与孩子的成长,从小到青年甚至以后结婚生子。父母的过度介入非常不利于一个孩子的独立。以前的年代,兄弟姐妹多一点,父母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所以孩子要学会独立。在这些情况下,两代人并没有共同的基础可比较,因为比较需要同一个起点。
所以比较不同年代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我们结合那一时代的背景、文化分析每一代的优势和劣势,看哪些方面我们可以提供帮助,那么这个对比就发挥了它的价值。比如,现在的孩子,在正确地使用媒体方面,父母长辈一定要多加引导。以前的家庭都很完整,因为很大程度上,人们畏惧传统的力量,怕别人的眼光所以不敢离婚。但那并不代表家庭就是健康的,一个健康的家庭不是按照单一的完整性就能决定的。现在,传统的力量被一步步削弱,人们对于离婚看得很开。所以,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单亲家庭。那么对于这个社会现象,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看待不同年代之间的比较,我们就无法发挥它的价值。思想都是有后果的。如果我的想法很悲观,那么我肯定不去了解那一代人的需要,更不会想着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虽然放眼望去,年轻的一代有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这个画面并不完整。我相信他们仍是有梦想的一代。我相信,时代虽在变化,但人内心的一些基本需求都没变,比如爱、关系、道德、正确的生活观等等。那么我们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满足一代不同的人正是我们当下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