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两句诗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前者像柔美的女生,后者像豪放的男生。
这句话,出自《论语》,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是怎么看待时间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想象一下:一个老人,站在河岸边,只能看到他的背影,黄昏时分,太阳正要落山,残阳如血。看到河水奔腾不息,老人家感叹道:“逝去的时间就像流水啊,白天黑夜不停息。”
为什么说这句是豪放派呢?一个人对着大河奔涌,感慨逝者如斯夫,时间一去不回头,还觉得不够,又补充了一句,“不舍昼夜”,白天黑夜不停息。人面对时间流逝,那种巨大的孤独感,像山一样推过来。这句话的主题、场景和情感,都非常豪迈大气。
这句话,多半是孔子讲给身边的学生听的。
孔丘(约前551年-约前479年),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职业老师,传说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最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古人上学都要先拜一拜孔子像,北京有个国子监,那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院子里,就立着一尊孔子的青铜雕像。孔子过世以后,学生们一起回忆老师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你一段,我一段,就凑出来《论语》这本书。
同样的事情,几乎差不多的时间,也发生在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跟孔子一样,是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他的学生柏拉图等记录下他的思想。
时间是很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即便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不看手表不看手机,你真的能意识到时间的流动吗?而且你还能像孔子一样,知道时间过了就再也回不来吗?时间的这种属性,我们现代科学术语,叫“不可逆”。
在2500多年前,孔子把时间比喻成流水,第一次对抽象的时间做出这样的比喻,真是巧妙。
类似的比喻,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你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里去”。所谓你不能走进同一条河里,是因为河水是流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同,时间过了,河水流过了,就再也没有办法回到从前。对比这两个说法,中国人直截了当,古希腊人说的,曲折了一层。
发现和感知时间,这意味着对世界根本问题的思考。两千多年前,一个中国的老人家站在大河边思考;十七世纪,大科学家牛顿在星空下思考;直到我们现在,它仍然是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和物理命题,2018年去世的物理学家霍金,最出名的一本书就叫《时间简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也是中文最苍茫壮阔的时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古文豪迈之美的典型体现,它的画面、它所谈论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都大气磅礴。
“逝者如斯夫”,觉察到流逝的时间不可逆,从而产生时间观念,是中国古人的一个重要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