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小孩儿在逛街的时候,充满疑惑的问妈妈:“妈妈,市土是什么意思?”。妈妈一脸茫然看向一个牌子:xx市土特产公司。
成人的世界充满了“本就该是这样”,儿时的好奇心被无情的夺去,我想正是诸如此类的“理所应当”让成人的世界失去了趣味。
2、利用求知欲主动探索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趣味
摘录:一个人去过很多地方,却对此无甚兴趣,亦不求探索,那“去很多地方”便毫无意义。
一个人看过很多书,却对书不求甚解,亦不做平行或纵深的比较阅读,只是“酒肉穿肠过”般的“文字穿眼过”,那么读书便毫无意义。
一个人交往过很多人,却对那些人不加琢磨,亦不追寻其内心深处的灵魂栖息地,只看“你对我好”“你对我不够好”,那么这段感情便毫无意义。
一个人经历过很多故事,却对得失不做总结,亦不追求做事精进的方法,只把“当年我如何如何”挂在嘴边作为谈资,那么这些故事再多也没有意义。
金句:没有探索的好奇心,就没有经历的意思。
3、以好奇心作为源动力事情会变得不一样,不信你试一试
(1)作者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程序员的工作环境比较单纯,设计师收入不错、公务员比较稳定、银行的工作比较适合女孩子、考的不好被调剂的、考了高分不想浪费。他认为,诸如此类的回答都不是真正喜欢这份工作,真正喜欢的人会在第一时间回答,因为我喜欢,我感兴趣。
(2)好奇心同时也是危险的(稍微想想就能懂)
(3)好奇心是有限的
a、个人的求知欲被“认知难度”阻碍,渐渐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
b、个人的求知欲依然存在,甚至相当强大,只是他的好奇心只被消耗在他能理解的事物上,他通过长时间刷新闻门户、朋友圈、知乎、微博等门槛相对较低的渠道了解一些碎片化、平面化信息,是自己沉浸在“我知道”的快乐里。
(4)好奇心是脆弱的
“疲惫把这些念头全都杀光,我们只会和那些让我们感觉不到辛苦的信息在一起。拿起手机,刷各种碎片信息--与其说是我们在吸收信息,不如说是各种垃圾信息在吸收我们,占据我们的时间,吞噬我们的生命。”
4、越长大越无聊:自戕式发育
(1)伦敦艺术家史蒂夫·卡兹执导的一步动画短片:《坠楼》
(2)摘录:“和喜欢的人聊天,当时觉得很短,回忆起来却很长,对方说过什么话,用过什么表情,一起吃过什么东西,当时天气如何都在记忆中留下厚实的记录供随时查阅。上无聊的课,当时觉得很长,回忆起来好短,淡淡的,像水彩画被濡湿的留白,遥看有,近却无。”
从生活中的经验来看,此话在理。
(3)从生理学的角度验证这一观点......
王小波:“一切都在无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4)作者观点:人年纪越大越倾向于保守,这种对风险的厌恶愈发强烈会收窄个人视线,狭窄到一定程度,会有两种可能:
a、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小范围的领域内,自得其乐,成为旁人眼里的怪人。如果这个怪人颇具才华,在领域内小有所成,那就会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怪人。
b、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小范围领域内精进,也无法分散到其他领域,空有注意力而没有注意力的对象,成为一个生活很无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