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大家好,我是杜豆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我整理撰写的关于新媒体的学习笔记《新媒体讲堂录》系列的第二篇: 《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慢生活,还会有吗?》
1
“一张报纸一杯茶”,曾被用来贬损人浮于事的官员,或者那些虚度光阴的人们。
如果,我把它换成“一本书一杯茶”,你会不会发现,这不正是你我所追求的那种很温馨,很小资的慢生活情调吗?
可是,这样的生活,还会有吗?
前段时间,我问一个IT业内的闺蜜:“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已经不再看纸质的报纸了?”
她想了想说:“嗯,大概有了电脑,能够上网开始,似乎报纸就远离我的生活了。”
我接触电脑比较早,1980年代我上初中时,我姐姐在矿务局计算中心,那时电脑操作系统还都是DOS,进个程序得记DOS命令。这机器让我万分新奇,不过现在只剩下了玩吃豆子游戏的记忆。
高中时,有个戴厚眼睛片的数学老师,人很内向,课也上得呆板无聊,可自己却是个计算机高手。他主动向教务主任请缨,想课下给一帮所谓的“好学生”开了个兴趣班,我假模假样跟着学过一些BASIC编程,也没学出什么所以然了,只记得自己一上他的课就想打瞌睡,辜负了他的一片心意,现在想想还是蛮愧疚的。
不过,这些看似无心的启蒙,倒是激发了我对电脑持久的好奇心。要不我怎么毕业后干了20多年IT,大概这就是老天安排的因果缘分吧。
2
真正让我感受到电脑的强大,是1995年。
那一年,我上大三。虽然是外语系的文科生,但我也在辅修计算机课程,每天花不少时间混迹在电子系师兄的实验机房,美其名曰帮他们翻译英文资料,实际不过是想多蹭蹭电脑玩。
那一年的8月,微软发布了Win 95操作系统。
据说,当年比尔.盖茨光Win 95广告宣传就花掉了3个亿的美金。在英国伦敦,微软自掏腰包给用户买报纸,用微软经典的红黄蓝绿四色点亮了帝国大厦。在加拿大多伦多,国家电视塔上挂出了巨幅广告。甚至,微软还花了300美元专门买下滚石乐队的《Start Me Up》用来宣传Win 95。
Win95的发布现场在雷蒙德大学校园内的一个运动场,全球有7万多人通过卫星转播观看了此次发布会,媒体的报道也是铺天盖地。
购买Win 95软件的队伍排成了长龙,有趣的是,甚至有些顾客根本就没有计算机,也根本就不知道Win 95是干什么用的,他们只是被强大的宣传震撼了。
Win 95以它强大、稳定、图形界面的特点,征服了众多用户的心,从此独霸桌面操作系统的天下,结束了OS竞争的局面。
那时,我记得微软有个广告语,是比尔.盖茨到处宣扬的,叫做:“信息在你指尖”(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 ,我当时对这个短语的感觉,只有一个评价——天才的创意!时隔20多年,依然让我印象深刻。
Win 95的出现,让用户和个人电脑真正联系起来。它全新的图形互动界面,便利快捷的上网方式,即插即用的硬件支持,把世界迅速推到人们的面前,让PC成为当年最重要、最广泛使用的新媒体终端。
3
与Win 95热火朝天的发布和PC的迅速普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老牌报纸《泰晤士报》开始出现销量严重下滑。这一现象在随后的几年,迅速蔓延到全世界。
报纸成为第一波遭受新媒体冲击的受害者。
之后,网络的兴起,与传统报纸媒介相比,更是显出明显的巨大优势。它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以超链接方式将无限丰富的材料进行立体式发布;它可以实时同步发送信息,更新速度快,而且不受印刷、物流和编制的时空限制;它可以实现即时的双向互动,打破了传统报纸单向推送的局限,完全模糊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它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让文字、声音、视频融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的传达。
它开放、人性化,甚至能面向特定的个人,你可以在网络中自由表达,得到及时反馈,这些都让新媒体充满了魅力和诱惑。
新媒体这种不可阻挡的势头,让传统报纸广告收益减少、读者大量流失、发行量下降、市场萎缩,似乎陷入了困境,引起了报业人的恐慌。
2005年,中国发生过一个“《南京宣言》”事件。全国20多家都市报齐聚南京,开会签署了一份《南京宣言》。宣言里提了三句口号:
(1)坚决捍卫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和新闻事实的准确性。近年来虚假新闻屡禁不绝,尤其是一些互联网站在转载平面媒体新闻过程中屡屡歪曲异化,导致舆论导向偏差、新闻失实,严重损害了新闻事业严肃性和报纸的权威性及公信力,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报界同行高度警惕。
(2)积极创新报业主体业务与新兴业务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传统平面媒体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应对传媒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3)坚决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全国报界应当联合起来,积极运用法律武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
从《南京宣言》这一事件,除了新媒体的优势带给传统报纸的压力,我们还可以洞察到什么信息呢?
新媒体虽然有自身优势,但劣势也是很明显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质量太低。早期的新闻网站,自身创作团队有限,没有能力支撑权威的消息制作。那怎么办呢?他们只好大量抄袭传统报业的内容,每天搬运,拷贝粘贴加上拼装,变身成自己的内容。
4
抄袭,成了早期网络新媒体的内容主流。但这种情况毕竟不能长久。之后,传统报业和新媒体双方开始融合,互相借力。
2000年前后互联网普及,中外新闻媒体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许多美国报纸开始率先尝试将内容制作成网站版,吸引用户订阅。到1999年,全球大概有5000家报纸有了网站版,其中2800家在美国。但网站版仅仅是报纸的移植,版面设计呆板,色彩单一。
1997年《华尔街日报》率先实施在线内容付费阅读,开了付费墙的先河。《泰晤士报》等也开始发起付费的网站阅读。
早期的付费模式,大多局限在三种形式:卖报社档案资料,卖报纸的PDF版本,卖报纸网站内容。但这些尝试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使得免费成为当时业界的共识。
据统计,《泰晤士报》设置收费后,网站读者几乎流失90%。《卫报》则干脆认为,付费墙将导致人们从“梦游”滑向“被人遗忘”。
不过,付费墙也有成功案例。《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就被认为是分别代表了专业财经媒体和综合类媒体实施付费墙的成功典范。
付费墙总体上分为两类:硬墙和软墙。“硬墙”指的是媒体对自己所有的数字内容都收费。“软墙”则开放部分内容免费。
“软墙”也有几种方式,比如计量模式是让用户在一定期限免费阅读一定数量文章后才付费,分类模式是部分文章免费阅读而高附加值文章实行收费,还有免费一定时间或次数限制后收费的计时模式,以及单篇付费阅读。
《华尔街日报》早期采用的是“硬墙”,后来转为了分类模式的“软墙”,并在2016年,将数字版订阅用户突破了100万,接近印刷版109万的订户数。
《纽约时报》在2011年尝试了多次付费墙失败后,采用了计量模式,数字收入当年就达到了2.1亿美金,2013年订阅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并实现了稳步增长。2015年,数字订户更是历史性地突破了100万。
5
不管怎么说,报纸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亡。新媒体只是分流了报纸的读者,让报纸发生了变革。
现在,对技术的娴熟已经让那些老牌报纸网站有了很大改善,无论颜值还是内容,都不是平面报纸可以媲美的。
看来,报纸只是换了新颜而已,“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慢生活,也不是什么奢望。
前提是,你需要放下焦虑的自己。
(本文结束)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