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没有时间准备,只能瞎聊了。
两个班,第二节课聊得更清晰有趣一点,不是班主任,反而更放得开。
只讲了两个字,听和读。我讲了听和讲的规则:不举手不发言,轮到回答必须发言,但可以回答错。比如这个问题:《朝花夕拾》是谁写的,你想不起来,可以说“老师我不知道”或者“是朱自清写的”。学生笑了,可见调节气氛的笑点设置不难,难的是笑点与课堂的紧密程度。
讲“读”的时候,我说,我现在想了解一下你们过去的历史,但不是迟到史,更不是绯闻史,学生又笑了。接着他们开始聊小学读过的书。我讲了自己听傅聪音乐会的例子,把范围扩展到电影与音乐。
第一个人举手,是个女生,忘记她答了什么,我马上把准备好的开学礼物——《从西湖到瓦尔登湖》送给她,趁机介绍了一番,并且读了美国公厕那篇中的一句,鼓励他们也写出这样富有思考的文章。那位学生拿到书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了起来。还有学生说看过几页《瓦尔登湖》,我又感到蛮惊喜的。这都是一颗颗的种子啊。
接着有学生讲到《九三年》,说结尾如何感动人,我惊喜again,但我自己没有读过这个小说,回想了一下《悲惨世界》,基本能猜出学生表达的意思。我又结合了《哈利波特》的例子,引出了文学的审美性。《九三年》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三个陌生小孩的故事,在平凡人身上不会发生,因为平凡人要考虑值不值得。哈利波特呆在姨夫姨母家,可以活下去,但离开去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可能是死。与其死,不如活着。这些思维好比数学中的1+1=2,是计算好了的。但这不是文学想表达的东西,文学要表达的是哈利波特在生命和尊严之间选择尊严,朗德纳克愿意舍弃自己拯救别人的生命,这些都是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认为的美,也是文学作品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