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反思过去几年自己的看书与学习,发现了一个较大的问题。
就是自己在读完的书后,并没有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上去解决过自己的问题。
所以,看了一本书之后,可能只记住了当中的片言只语,或者半丝半缕和
自身实际有相关的精彩推理。
当你重新问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却无法将其脉络告知他人。
时间长久之后,书本上的内容快速流失殆尽。
近日在翻阅《如果阅读一本书时》才逐渐明白到
看书与学习,其实最重要的你与知识间的互动
相较那些在近几年快速崛起的个人或者同行。
他们可以快速地将知识提升到应用的层面上,换句话说,
就是他们可以与知识进行快速的互动。
仔细分析后,其实发现里面的方法是有迹可寻的。
一、注重系统
他们在知识管理时候,都有一些大概的分类逻辑,这个逻辑总体的变化不大,但是持续更新。
在学完某个知识或者书本后,就会与这个大的知识体系里面添加所学的部分,或者根据这个部分去调整开拓自己的更多的逻辑分类。这个系统体系就像一个地图,你知道你自己在哪里,并知道你未来需要去哪里。
有了地图,心中就不会慌乱,有了框架,就会很方便以后的提取和规档。
想想图书馆中的档案管理系统,在来年的学习中,我也要将这个系统梳理出来,并而有目的进行体系的学习。
二、二次创造,舞台分享
有了知识之后,还要多找舞台去分享,用导图法去将书本剔肉留骨,在自己理解后,去将皮肉重新填充到这个骨架上,这里面,可以根据个人的系统和角度,添加上自己的火花与新观点。
可以依靠网上众多的社群与平台,去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将自己对这个知识的应用方法,分享给别人,这是利他又利己的方法。
同时, 可以获得众多的反馈,让自己更好地调整自己的体系与思路。
三、敢于破框重构,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分享后与反馈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那些己经成功的例子进行比较。
在当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拆解别人的亮点。
敢于破框,在作者己经有的基础上去突破自己,提出自己的风格与亮点。
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摸索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四、学习能力是突破所有的问题的标签
我觉得更多的时候,自己不敢去突破的可能是你自己的标签。
这些标签可能来源于你自己工作、生活、家庭。
这些标签给你划定了范围,也同时阻止你突破自己的思维。
所以,不要给自己划定范围,而是要敢于做你不会做的事,
只要有兴趣与能量,一切都不会迟。
因为你的心流模型的存在,可以促使你在这个领域里面快速成长。
而最重要的支撑,正是你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你的专业知识。
只要你想要,配上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