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元宵节下起了大雪,没有赏灯,没有猜谜!只得在家陪娃,昨天和孩子们讨论了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知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来自百度百科】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过年,而且感觉年味一直到元宵节才渐渐消散,一到正月十三十四的,我们那个地级市附近的村镇都要准备各式各样的大灯展,放在最繁华的街道上进行灯展,而且一展都三五天的,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老爸骑着大金鹿,带着我们姐弟三去看花灯,一逛一天,一般都是以当年的生肖为主题,姿态万千的属相,还会各个镇的特色,比方说有村镇种大西瓜的,就会有西瓜灯展,哈哈,姐姐属马我属猴弟弟属猪,我们和姐姐总是一前一后的,姐姐是白龙马,我是孙悟空,哈哈,弟弟老不认账不喜欢当猪八戒,老想当孙猴子!哈哈,就这样一年年长大,后来在城里上高中了,每年开学前后,都会和三五同学骑着自行车去灯展遛一圈,半小时就逛完,再后来这些大型的灯展也就没了,只有街道两旁的法桐上面的小装饰灯了…!给孩子们讲,孩子们很好奇,可惜当时没有手机,照相没有这么方便,听妈妈讲小时候的故事,是娃们的一大爱好,而且还总是让我一讲再讲。
接着儿子给我分享了他自己读的明太祖过元宵节的故事,说是明太祖统一全国建都南京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元宵节,大家经过长期战乱,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因此这个元宵节热闹非凡。明太祖也换上了老百姓的服装,带着两个侍卫出去赏灯,来到一处猜灯谜处,一人拿着一个灯笼,上面画着个像马一样长的脸和人身,一双似船的大脚,怀里还抱着个大西瓜,让猜一妇人。明太祖在想,这是什么妇人啊,怎么会长这么丑,正纳闷时,一个孩子猜出来了,说是:“马皇后”。原来啊,马皇后姓马,是安徽凤阳县人(又称淮西),然后马皇后是出自于贫苦的农家,要干农活,所以没有裹脚!所以有着船一样大的双脚。
明太祖好不容易想通了怎么回事,感觉老百姓在取笑马皇后的长相和贫穷,于是很生气,让侍卫去打听一下这个猜字谜的人名,并在他们家的门上写上的大大的福字,过去十五后就要严厉惩罚他们!后来明太祖回去把这事告诉了马皇后,马皇后说我是长的有点丑,老百姓取笑我说明亲切,不该惩罚他们!但明太祖还是坚持要惩罚他们。马皇后没办法,就派人在所有人家的门上都写上了相仿的大福字,第二天明太祖派人去抓人时,发现全是福字,没法抓人!明太祖后来知道是马皇后干的,然后马皇后告诉他,你身为一国之君要以国家大事为主,不要计较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后来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后,都非常敬重马皇后,后来老百姓贴福字就是为了纪念马皇后的仁慈,当然也是图个吉利!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因为在古代,平常女子,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3月3),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是描写了当时过元宵节遇佳人的情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北大教授张颐武在微博中称:“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活在现代的我们不要过的有知识没文化。在传统习俗大幅删减的同时,让我们通过读书,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们传承更多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