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周一,刷朋友圈时,看到一条更新,来自一位比较年轻的朋友:
每个周一,上班就像上坟一样。
在这句话后面还配了个皱眉的表情。而这条状态的配图,是一大片明澈的蓝天白云。
自己手贱回了一句:
那就该考虑换工作了。
过了一会觉得不妥,又自己删除了那条回复。不知道这位朋友有没有看到。
那条回复有点直接,但这其实是自己的真心话。只是后来想了想,觉得跟这位朋友不算太熟,真心话反而很可能会引起对方反感。
何必呢?
本就是顺手点个赞的事,没必要多嘴给建议。
每到月底,也是每个做销售的朋友,最揪心的几天。业绩好的,还想月底再冲刺一把,好在下月发工资时可以多攒点钱;而业绩差的,心里更是恓惶不安:
末位淘汰可不是闹着玩的,跟自己主动离职相比,这个太丢人。
而自己合伙人的工作,正是这种压力巨大无比,但回报也确实还不错的销售类岗位。
这不又到月底了嘛,这个月因为结婚,加上婚后又出国玩了趟,工作被耽误了点,合伙人的业绩,有点不太好看。
前几天下班后,又絮絮叨叨抱怨自己工作辛苦收入不稳定。接着,又开始羡慕我的工作,无论是教英语还是写公众号,都算是把兴趣揉进了工作里,这种工作做着才带劲。
我大气也不敢出,更不敢反驳,只好不断点头,又柔声细语地安慰她:
工作嘛,谁还没个高峰低谷。
但其实,她不知道的是,自己教英语这么多年来,也有过无数次想改行的冲动。至于写公众号,在初期也根本不赚钱,冷板凳我做了两年多。
外人只看到老师们动动嘴皮子,就能赚到一笔还算不错的课时费,但日复一日的备课工作,这期间的辛苦,又有几个人能理解?
自己写公众号,马上就三年整,撇开文章质量先不谈,就数量上,累计写了130多篇原创文。这份坚持,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教英语和写文章,都算是自己的兴趣,这点没错。
但其实,任何事情一旦当成工作来做,都会瞬间失去乐趣,而在失去乐趣后,依然能坚持下来的人,才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分水岭。
人微言轻责任大,钱少事多离家远,这是很多令人感到失败的工作,普遍的共性。
但问题是,为什么你就只能也只配干这种工作?
如果是因为能力不够,就去想办法提升能力;如果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又干着不爽时,直接找老板谈。
感到自己怀才不遇?
别扯了,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怀才不遇。老板们不傻的,太清楚良将和怂兵孰轻孰重。
而觉得上班像上坟一样,抱着这种心态工作的人,我不相信TA能做好手头的工作。如果连手头工作都做不好,工作上自然没有成就感,恶性循环,作为职场上的小透明,有人理你才怪。
说到底,成年人的工作,哪来那么多兴趣可言,谁还不是靠着坚持强撑?
所有外表光线靓丽的工作,背后都有着外人看不见的压力和苦闷。
哪有那么多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好处都被你占尽了,你是王思聪呢还是马元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