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缺乏逻辑,始终把握不住问题的关键,“结构化思维”——思维整理术,科学训练大脑清晰思考技术与艺术的方法。
今天复盘“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面对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某种结构,把它拆解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
“结构化思维”就是我们控制大脑,从发散的信息当中进行提炼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使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先总后分”的立体化分析方式。先看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然后再往下分析,从而实现从总体到局部的鸟瞰,而不再拘泥于细节。就似一张金字塔结构的树状图,上面小,下面大。而且金字塔结构图是结构化思维的核心。
当然,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可能面对的是没有目标的海量信息,需要从中间筛选、识别、最终得出结论。那么这种结构化思维就是一种倒金字塔。就是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像漏斗一样的思考过程。最上面的一层是我们接收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归纳、提炼、进入到下一层,最后沉淀下来,可以得到最底层的结论。
怎样用结构化思维让你的信息识别更高效。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面对信息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在主动识别信息的时候,要特别去关注信息和我们的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找关联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关键词。
另一种,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的复杂信息。这时,就需要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高效识别,可以把它识别成:结论、理由和事实这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要素不完备,或者三者之间的逻辑不完备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个信息可能是假信息,也就是说可信度存疑的信息。
如何识别信息呢?
第一步,就要明确对方表达的结论。结论就是中心思想,它首先是个观点,也就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线索来找到它。1、找到对方话语里表示结论的提示词。比如:因此、由此可知、可以断定、所以、表明、我要说的重点是、证明了、问题的实质是……等等。这些词后面出现的往往就是结论。2、关注信息中的几个重要位置。比如,对方说话的开头、结尾。如果是文字信息表达,也可以看段落的开头和结尾。这些都是特别容易呈现结论的地方。3、如果是面对面地交谈,我们可以问问对方,“所以呢”。可以通过追问“所以呢”,让他快速说出他想表达的结论。
第二步,辨别支持结论的理由。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有价值,首先要去观察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理由支撑。你可以关注对方话语里的一些提示词。比如:原因是、因为这个事实、有下列原因、鉴于、证据是、第一、第二、第三等等。
第三步,是找出信息中有哪些事实。如果我们前面说的结论、理由可以是主观的,那么事实一定是客观的。客观就是数据和不带感情色彩的事例。它是通过金字塔结构拆解到最后,支撑结论和理由的东西。所以,在我们接收信息的时候,只有最后的事实是可靠的,并且用它来支撑前面的理由和结论的逻辑是顺畅的,那我们接收的整个信息才是完整可信的。
如何用结构化思维来判断你接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呢?
第一,要有客观事实来支撑结论和理由;
第二,事实和理由,理由和结论之间要有证明和被证明的逻辑关系。
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只有最后的事实是可靠的,且其支撑的理由和结论的逻辑是顺畅的,整个信息才是完整可信的。
识别信息的时候,我们找到信息的结论,就画在金字塔的塔尖。然后,下一层,根据提示词的线索来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从理由再往下,去找有没有支撑理由的事实。找到了这三个信息当中的核心要素,我们就可以对着金字塔结构的树状图理出信息的逻辑线来。这样就能判断出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怎样用结构化思维归纳整理信息。
当我们梳理了一堆结论、理由、子理由,列在了金字塔结构上之后,如何在横向上对它们进行分类和排序,也就是结构化思维的横向拆解。
结构化思维归纳整理信息通用的分类法则:叫MECE法则。这个法则来自于麦肯锡,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单来说,就是使用MECE法则分类,各个要素之间要保证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也就是“不重不漏”。
1.二分法。这个分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其实就是把信息分成A和非A两个部分。比如国内、国外,他人、自己,已婚、未婚,成年人、未成年人,左右,男女,收入和支出,专业和业余等等。
2.过程法。也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流程、程序,对信息进行逐一的分类。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制定的日程表,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达成目标的3个阶段,其实都属于过程分类。过程分类法特别适合用于在对项目进展和阶段的汇报上。
3.要素法。听起来好像有点深奥,但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也经常使用。这种分类方法是用于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特征的。
4.公式法。 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公式设计的要素去分类,只要公式成立,那这样的分类就符合MECE原则。
5.矩阵法。 这种分类方式也很常见,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我们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有一种分类方式,是把工作分成以下四种:(1)重要紧急,(2)重要不紧急,(3)不重要但紧急,(4)不重要也不紧急。然后可以把它们填到4个象限当中去,这4个象限就是我说的2×2矩阵。这种分类方式就叫做矩阵法。这种分类方式的关键在于,你要使用2次二分法,什么意思呢?比如:你给员工布置任务,你可以先用二分法把员工分为有意愿做任务的员工和没有意愿做任务的员工;然后再从另外一个维度再用一次二分法,把员工分成有能力做任务的员工和没有能力做任务的员工。接着,你把这两个不同的类别交叉,就可以得到一个四个象限的类别,它们分别就是有能力有意愿,有能力没意愿,没能力有意愿和没能力没意愿。得出的这4项分类是MECE的,它是不重不漏的。
MECE的好处不仅仅是可以对全部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还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MECE思考的时候,甚至可以激发我们没有想到的点子,拓展我们的思路。
特定场景的分类模型
对于大部分情况来说,MECE法则是一个较为通用的分类法则,但在某些场景下我们还有更直接的模型,可以把现有的信息,分类放到一些分类模型当中去。
比如,在考虑市场战略的时候有一个常用的模型叫做3C,即公司(Company)、顾客(Customer)、竞争对手(Competition)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按照这三个要素进行战略归类的时候,就可以防止公司出现忽视用户需求、市场行情,自顾自去开发产品,导致血本无归的情形。
再比如,在做市场营销决策的时候,有个4P结构,是由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营销(Promotion)四个词的首字母构成的。制定决策的时候,将这四个要素考虑完备,就可以避免陷入“低价格一定有好营销”的误区。
类似的模型还有很多,平时可以留心积累一些,做个有心人。把这些思考结构作为我们的工具,根据工作需要,去选择不同的工具。
怎样提炼信息结论。
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法,一种是演绎法。
归纳法的应用。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根据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简单来说,识别信息、整理信息的基础上,找出各个信息要素之间的共性。找共性的两种方法,分别叫做描述性概括和行动性概括。1、描述性概括。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2、行动性概括。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件结果的共性。
请注意这两种提炼方式得出的差别:第一种概括的是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第二种则是往前更进了一步,导向最终的结果。所以,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一个好的结论,可能是两种找共性方法的结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过总结事物发展的结论,给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归纳法概括总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由金字塔底部开始,把所有要素进行归类,由下向上的推演过程。
演绎法的应用。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演绎法,把思维的这个推演结构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通常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体事物,结论是具体事物的性质。这其实就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将某一个事实与对应的某个规律联系起来,得出结论。
怎样才能高效清晰地表达信息。
清晰表达四原则:
第一个原则,论。也就是结论先行。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最好能够出现在开头,这叫结论先行。
第二个原则,证。也就是以上统下。说的是,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必须是它下一个层次要点的总结概括,直到最后一个层级的内容是客观事实或数据为止。
第三个原则叫类,也就是归类分组。就是每一组要点必须要属于同一个范畴。那怎么分类呢?就可以参考我们上一讲的内容。
第四个原则叫比,也就是逻辑递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