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日某个城市,有一场文艺下乡演出。这个地方有些人不是很文明,晚上喝得醉醺醺地拉帮结派地进了剧场,专门给人起哄。
不管谁上台,也不看是男是女,一律喊:“下去吧,下去吧……”受此影响有些演员都没发挥好。
轮到著名相声演员杨少华(他当时70多岁,一个外表看上去蔫坏蔫坏的老头)上台,他笑着从台口走到台中,下面的人也没对他客气,依旧高声喊着:“下去吧,下去吧……”
杨老先生若无其事地冲台下观众一鞠躬,下去了,走到台口,扭头又上来了。这时台下还有一些人在喊着:“下去吧,下去吧……”喊叫的人已只有刚才的一半,声音也小了一些。
杨老先生还是重复刚才的动作,鞠了一躬走到台口转身又回来了。这时喊叫的人稀稀拉拉地只有两三个了,杨老先生满面笑容地轻轻一句:“累了吧?”底下“哗”一声大笑......
杨老先生演好既定的节目,又被观众热烈的掌声返场了三四次,可谓好戏都在后头呢!
这次的故事读书营,我也是在“下去又上来”中徘徊了许久,参加还是不参加呢?放弃?可我当初来读书营就是为了参加主题营呀!参加?前三次已经有各种经历了,这次没打算做什么。
最终的结果当然还是参加了,猫叔推荐的书绝大多数没有看过,借此机会看看还是好的。人家杨老先生为什么临场应变能力那么强?还不是读的书多、会的东西多、演出经验丰富,成年累月积攒出来的。
所以,不可妄自菲薄.....
那么,在这十天里,我最终给自己的是起哄的嘘声还是返场的掌声?今日听我慢慢道来:
一、望浮云千载乱,波澜不惊
我是在截止时间前报名的,10本书家里只有2本,赶紧上网买。书寄到时已经是打卡的第一天下午,所以这次就放弃了行动力爆棚奖章。
这10天的打卡时间,我每个时段都有。毋庸置疑,越早打卡心情越好,这件事对我来说它是重要但不紧急,把重要紧急的事先完成,就该轮到它了。
早上醒来先安排一天的做事顺序:如果安排12点之前完成,我的行动力就会比较强,三下五除二就好。这是因为我前一天已经看好书,选好了故事。写一下约40—50分钟左右。
如果书还没看,就只能下午完成了,这种情况下我会有些拖延,有两天甚至从下午拖到了晚上。
至于选故事,我通常是这样做的: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读到感兴趣的故事时就做好记号。全书翻完后再来回顾前面,最终选择对自己触动最深的故事完成打卡文。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完成,我都力求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时段,也就是我觉得该干这个事儿了,这样的感觉对我来说很棒。写的时候往往感觉也不错,第二天就得了今日最佳,也算完成了目标。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书的内容记住,都记住了还要书干什么。我看书是想知道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或迷迷糊糊的东西,像一些心理学、哲学的研究我就挺喜欢,它对我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很有帮助。
参加读书营以来,有些朋友夸我说话“充满了智慧”,这有些夸张。我只是遇事学会了思考而已。
当然光有思考是不够的。看书后我特别爱跟儿子交流。古典老师的书比较适合他看,里面的例子较多,很接地气,他看着不枯燥。我们讨论过怎样变有趣、兴趣爱好及现实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这样能让我更好地了解他的小世界。
先生也会跟我说他工作上的事,我跟他聊的内容可多了,我知道这些都是我看书得来的,他现在经常说,你现在的思想进步了很多。我则说他的有些做法就是书中所表达的,这样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我曾看过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这次的书目——《细节》,他也是作者之一。这样同类的书相辅相成,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钝感力》,我看得有一肚子话要说,看它的时候我想了很多,不停地跟自己以往的经验结合起来。虽然我不大喜欢这本书,但它能给我带来很多思考,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这10天30个故事不可能让你一下子变得很完美,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月份的清单营结束后,我连续写了30天每天一本书的清单体;5月份的精读营结束后,我一直坚持每天看书摘记;7月份的共读营那几天,我偷懒歇了几天,打卡结束后才接着看书摘记。
这次的故事营,我想双管齐下,在打卡的同时坚持读书写笔记,结果.....成功了!原来我以为的不能也只是害怕努力罢了。
这里想起一个字数的问题,第一次参加主题营,每天的打卡文都要痛苦地删来删去,反反复复十几个回合,才从一千多删到七百多,经过第二、第三次主题营的训练,这次不知道是不是进步了,一写就在600–800之间,省了不少功夫。
至于书单,我想要是能在20本书中选10本,这样可选择的余地广一些,我可能会更喜欢。
杨老先生的本领不是一两天造就的,我们读书也是。从0到1,从无到有,从不会写到摘抄,从啰哩啰嗦到言简意赅,从人云亦云到自有道理,一步步,一点点,只要在进步,多晚都不迟。
醉过方知酒浓,来过才有可能。每走一步,看见的都是未知的风景。
故事主题营,开启了新的故事,我决定给自己返场的掌声。下个主题营,你还会错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