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办公室进来了一个中年人,他文质彬彬,衣衫整洁,非常有礼貌地递给我一封投诉信。
信的大概内容是投诉一个主任医师两点:一是全家人辛辛苦苦地瞒着他生肺癌的父亲,没想到主任医师在病人面前却说“你没救了,回家去吧”,导致病人最后活着的信心彻底丧失;二是没有告知家属疾病预后不佳反而跟家属说治愈的可能性是有的,让家属都心存希望,让病人在人生最后时光在医院里受罪。如果医生提早跟家属说没治了,就不会让他父亲在医院每天各种抽血、各种医疗操作受罪。
了解那位主任医师:不可能在病人面前说“没救了”之类的话,而且病人是食管癌加肺癌,住院的时候情况就已经是恶液质了,已经跟家属说了情况不佳。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听他们各自的一面之词,只能查询病历等客观依据了。
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医生及亲友安慰的话语对病人信念的建立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禁想起一位医学前辈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
的确 ,医学还没有达到药到病除彻底治愈各种疾病的境界,医生能够做到的可能并不多,但是对病人的安慰与力所能及的帮助却是可以做到的。
虽然医生是一个高负荷、高体力的行当,有些是早上8点进手术室晚上10点出手术室,很多医生自己就是亚健康状态,但是他们力所能及地收病人,做手术,有些甚至晕倒在岗位上。也有很多病人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无奈病人数量太多,医疗资源却是那样的有限。但愿这一局面能够早日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