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这十四个字穿越干年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映照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它不是独善其身的冷漠,而是兼济天下的热忱;不是明哲保身的世故,而是舍我其谁的担当。
何为"先忧”?乃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那些被后世铭记之人,无不是将个人命运与天下兴亡紧密相连。 杜甫身处茅屋,却在秋风肆虐之夜发出"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威逼利诱,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更有苏轼被贬黄州时,不仅没有沉溺于个人失意,反而亲自开垦东坡,改善当地农田水利,创办书院教化百姓。他们的忧患超越个人得失,升华为对苍生社稷的深情大爱。这份"先忧",是仁人志士的精神底色,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价值追求。
继而论"后乐",此乐绝非独享其成的欢愉,而是在奉献中获得的永恒喜悦。张桂梅校长扎根深山,将两干多名女孩送出大山,她的快乐是看到学生们绽放的笑脸;袁隆平院士毕生耕耘,他的喜悦是稻浪干重、天下丰足的景象;更有"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将青春献给大漠,几十年如一日守护莫高窟。当精美的壁画得以传承,古老的文明重放光彩,她的快乐是文化传承的欣慰。这种"后乐",不是独享其成的欢愉,而是见证他人因自己的付出而获得幸福时的无上欣慰,是因奉献而永恒的精神满足。
吾辈青年的忧乐该如何书写?应该是忧心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淡忘,于是用心研习书法戏曲,用数字技术保存非遗;应该是忧虑科技发展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于是在人工智能设计中融入传统智慧,用A|技术让千年文物"活"起来。当编程语言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当看到越来越多同龄人爱上国潮文化,那份文化自信的喜悦便油然而生。这种忧乐交融的实践,既是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更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学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期许我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去化解社会的忧患,去创造社会的快乐,于忧乐之间,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