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年。
“真的不敢相信,我要找工作了。”
“我真的要开始工作了吗?”
我不确定地反问自己,习惯了做学生,以为这趟旅途遥远得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一直做下去。可是一眨眼就提醒我,马上到站,我要离开这个狭窄安全而又舒适的空间,投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
临到尽头,反而不舍这种安逸。迷茫而又不安。
自己能想象到的工作,都不想去做,没有什么感兴趣,没有什么愿意接受,如果能一直这样呆下去多好。可能一开始的路就走偏了,到达不同的目的地后,我好像还是没办法接受自己已经走上人生的岔路口。我拒绝,这莫名其妙的人生。
假如,那时能看清自己的内心,选择一直想象的道路,比如说文学。
我固执的认为,在我对世界一片茫然的时刻,是文学最先帮我勾勒出世界的蓝图,注入我的灵魂,流淌在我的血液。
那颗种子,在我不存在的时刻,可能就已经被埋进土里。
若不是因为母亲有个文艺的父亲,若不是母亲坚持求学,若不是她选择了中文系,有了《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恰好被年幼的我翻到,我不会成为如今这个样子。
当母亲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坐在课堂上听着老师侃侃而谈,或者呆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的背诵那些文字,她一定想不到,这些无用的东西是如何滋养自己的女儿。光是想象这样的场景,就觉得诗意而动人。
可是,我的真实人生呢。
一路疲于对付应试考试,死记硬背各种奇奇怪怪的知识点,打怪升级,又一路遗忘。选择最有用的学科,学着最冰冷的专业,做着机械的事情。看起来实际有效而又被虚度。
我一直在悔恨,逃离,想离开这样的现实世界,逃回我想象中的乌托邦。
就在某一刻,我醒悟,或者说叫做认命。我本来的命运就是所经历的这般,要经历这些琐碎的,毫无益智的,也无法滋养心灵的人生。本来我应该是毫无意识的,随波逐流的,不知道快乐也不懂得痛苦的去看待这经历。只不过那一系列充满偶然的相遇,我小心的跨到本不属于我的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充满尖锐而又矛盾的痛苦,圣洁而又极致的欢愉,寥落失意者的慰藉,天真狂妄者的狂欢。
它本就是赐予我苦涩命运的礼遇。是我的幸运。我承受它的福祉,又得负担奢望带来的痛苦与挣扎。
也算顿悟!
不再逃离,我的真实的人生,亦去拥抱虚幻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