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四台国家记忆栏目正在播一个大型纪录片《大三线》,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我小时候就生活在那里。
什么是"大三线"?估计现在很多人对这个词很陌生。三线建设指的是1964年到1980年期间,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基本设施建设,它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东南沿海的攻势。其实所谓"三线",是指由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深缩,三线建设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所以三线厂大部分都建在山沟里,通俗地说:三线厂就是军工厂。
那时候国家建的三线厂很多,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豫西(河南省西部)一个大三线厂--向东厂,向东厂也属于大三线,只不过在豫西罢了。向东厂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境内,因为南召县是山区,按照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附近就建了很多的三线厂,比较大的有向东厂、红阳厂、红宇厂、东风厂等等,厂的名字很具有时代特色,一听就知道是六、七十年代建的工厂。由于三线厂是国家的保密单位,所以每个厂都有特定的数字代号,向东厂又名5143厂,还有特定的信箱号是120信箱,怎么样是不是听着感觉很神秘?向东厂是生产炮弹的,曾经也立下了赫赫战功。1979年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期间就用了不少我们厂生产的炮弹,当时厂里还派了一些年轻人去参战,听回来的人说,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打得很艰苦,当时的战场条件很恶劣,有的人甚至靠喝马尿来解渴。当时有一部电影拍的就是对越南自卫反击战的故事,上映以后也很轰动,名字叫《高山下的花环》,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因为"三线厂"这个名字离现在太遥远了,很多人不知道,只是想让大家大概了解一下。现在跟大家说一说我小时候生活在向东厂的故事。向东厂虽然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是在七、八十年代那里的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是许多人羡慕的地方。三线厂因为大部分都在山区,交通不便利,所以每个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厂里有办公大楼,很多一线生产车间,医院,家属楼,中小学,商店,粮店,露天剧场,菜市场,托儿所,幼儿园等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因为是军工厂,所以劳动纪律非常严格。每天厂里上班都会按时放广播,每家每户的孩子脖子上都会挂一把钥匙,因为父母都上班去了,不拿钥匙,放学就没法回家。
我在向东厂上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厂里办的有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厂里办的学校条件很好,一点也不比城市里的差,附近地方上的孩子还托人到厂里办的子弟学校上学。学校的设施条件也很好,教室宽敞明亮,每个教室都安着好几盏日光灯,还有吊扇,教室的黑板都是毛玻璃的。子弟学校上课也很正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自然课都有专门的老师教,每天严格按照课表上课,那时候我们小学是五年制的,一周上六天课,周日才休息。学校的师资力量很强,因为在六、七十年代,三线厂是国家的重点企业单位,属于中央直属,厂里分配了很多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我记得很清楚:我好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我们家邻居就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后来还当了厂长,所以会从这些人当中选一些人,到厂里的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当老师,可想而知老师的素质有多高。
厂里的福利也很好,到了夏天还发冰糕票,即使每天你吃几十根,每年发的冰糕票也吃不完。厂里做的牛奶冰糕特别好吃,奶味特别浓,可以跟现在的伊利雪糕相媲美,当时在附近也是出了名的,很多人慕名而来买厂里的冰糕,据说排队都要排好长。向东厂是三、四千人的大厂,有几十栋的家属楼,还有俱乐部、灯光球场,后来又建了一个小公园,游泳池和旱冰场,这些地方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的,是孩子们的乐园。前几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王贵与安娜》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是海清和林永健主演的,因为这个戏写的六、七十年代的事,电视剧里王贵与安娜年轻时工作的车间和生活的地方(小公园、灯光球场和菜市场)都是在向东厂拍的,因为六、七十年代建的工厂的原貌,现在已经很难找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大部分都消失了,向东厂保存的还比较完整。每当看到电视剧镜头里那一个个熟悉的地方,就会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是我珍藏在心底最美好的回忆,是我永远的故乡,也是我永远也回不去的地方。
到了1985年以后,厂里的效益就不太好了,国家要求三线厂转产,生产民品。后来陆陆续续就有人办调动,有的调回老家,有的调到别的地方了,我们家是1986年调走的。到了九十年代,厂里越来越萧条,厂里在别的城市建的有分厂,有的人在分厂工作,调走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厂里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不太多,原来的三线厂也改成了粮食储备库。
三线厂现在大部分都落寞了,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在,但是我觉得三线厂就是一个奇迹,试想在崇山峻岭之间,白手起家建设一个工厂是多么的艰难,当年我们的父辈们,他们激情满怀,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在荒山野岭之间建起了一个大工厂,为了他付出了几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虽然他已不在辉煌,就好比一个踌躇满志的英雄,现在慢慢地衰老了,但是他是历史的见证,他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这就足够了。它是我们永远的故乡,也是三线人心中永远的家。
(谨以此文献给在三线厂生活和工作过的人们,它是我们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