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种音频节目,除了方便与便捷这样的共性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察觉到不同节目的定位和特点。
有的节目强调,传播广,逼格又高,可能激发你对知识的兴趣度;有的节目以闲聊为主,但是又不乏味,常常在交谈,电光火石之中闪现智慧;有的节目小众,知识很硬,很干,没有掺杂任何水分,倒感觉节目在筛选你,你要发很多精力才能搞明白一些皮毛。
微信朋友圈常见的线上课程,必须要考虑到受众和传播导向,以及品牌影响力,这必然导致精心设计,并且迎合大众好奇心,迫切心理,甚至恐惧。这就意味着你必须谨慎对待,那些二手答案,热知识。除了让你感觉良好之外,很多只是增加了你吹牛逼的资本。分享本身其实是好的,关键在于迟迟不不行动往往造就更多的焦虑和不自信。我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不会,学都学不及。
在这种情景之下,你永远无法看清潮水的方向。这就好像你自己身处于这一受众,身处于潮水之中,你怎么能够擦亮自己的眼睛呢?
另外一方面,那些干的、硬的、本质的元知识,往往来自经过时代筛选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们洞悉着社会和人性,要跟随他们的脚步。这些理解和观点指引着你的行动和价值观。而世之奇伟鬼怪常在于险远,获得艰深的思考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这里并不是强调朋友圈,互联网充斥的所谓干货内容和方法论都是无用的。根本而言,这是他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他人做事以及行动的一套逻辑自恰系统。
方法论还是有用的。在这里,你能够看到别人的思考特征,有哪些书籍或者说经历印记在他的言语之中。而后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批判和汲取。
有时候我们理解能力有限,这感觉就像是站在山脚下,高山仰止,无法触及老师的位置。高手的世界你也不懂,也不需要懂,你只要无条件信任。当你选择的方向是对的,在路上不断的微调,或许能够抵达到一个称之为目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