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晚上去公园散步,经过喷泉处,那边有好多圈台阶围成的广场,仿佛一个天然的舞台。
我经常在这里看到一位老太太和一位老先生用音响和话筒正儿八经地唱歌。偶尔还有伴奏的。这两年,我辗转离开过这个城市又回来,他们却一直在那,从春夏再到秋冬。
看台上坐着悠闲的人们,也跟着曲调附和,鼓掌。一首闽南歌《爱情就像一阵风》他们唱得尤其好。我也不禁跟着曲调轻轻哼着。
我有时候也会感慨,人生路,或长或短,总会走完。或快或慢,只要坚持,梦想总会实现。哪怕你的舞台只是个小区公园的广场,那又怎样呢?
两位老人都有70岁上下的样子。但是脸上真的很从容和慈祥。看不出一丝丝焦虑。看到他们的时候,我也会想,慢下来真的挺好的。
人生路,快慢总是相对的。也许在别人眼中不经意的星星点点,在你自己这里已经可以燎原。每一个人的起点都不同,拼命去追逐别人的脚步是没有意义的。无论如何,能够在这样浮躁的社会安静地坚持做一件事,总是好的。
我们最近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有种被事情推着不断往前走的感觉。先生因此也抱怨了几次没有时间锻炼。计划着重新开始早晨5点起床跑步然后回来写文章吃早饭送孩子上学的生活。
其实,之前,我们有段时间就是如此。
我记得,我之前总是习惯5点起床看新闻,财经热点,煮上早饭,然后去公园跑步。
有一次,跑完步回来,在小区门口碰到了一位歇斯底里的女人。在早晨6点钟不到的光景,她的声音在安静的环境中显得尤其刺耳。
我经过时,听到了引发这场情绪震动的原因是保安询问她是不是住在小区里的,只是例常的临检而已。但是,这引来了那位女士很大地不满。她开始破口大骂。说自己在小区有两套房,按时交物业费,要投诉之类的......
一旁的保安默默无语,承受着她的语言攻击。这时候她却骂的越来越起劲,情绪已然控制不住了。全身上下的动作和表情看起来都是那么地不协调。
我在想,她也许有点钱,但她的素质却依然低到了尘埃里。
现在社会上呈现出一种典型的拜金主义思想。似乎有点钱全社会都要俯首称臣,用钱堆砌起来的自信和尊重,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卑的体现呢?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那两位唱歌的老先生和老奶奶。
越是浮躁的社会越需要沉下心来做事,心平气和地说话是自我修养的展现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因为,除了你自己,外面真的没有别人。所有的东西都是你自身情绪的显化而已!
之前看《王阳明一切心法》,他的格物致知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相传,王阳明因受朱熹“天下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道理,哪怕是一草一木,也蕴含着天道至理”思想的影响,于是去格竹子。我想,古人可能也会焦虑吧?想成为圣人,却又百思不得而病倒,大概也是一种焦虑的体现吧?
但是,能花上7天时间仅仅盯着竹子去看,去思考,肯花心思去研究一个具体的事物,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这种做法,如果换到当今社会,估计八成也能变成某一认知领域的行家了吧?
我们习惯于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看文字书嫌慢,选择直接听书,听人家嚼过的东西,再去吸收;我们也特别容易被短节目吸引,甚至可能都忘了去思考了;我们也习惯了,点个外卖,巴不得下一分钟就能送到自己面前......
在这种“即时满足”里面,我们却越来越不快乐。甚至会陷入不断追求更高更丰富的即时性的东西。要求就是一个字:“快”!
那么,我们的心呢?
我也曾尝试过,在自己有焦虑情绪的时候,摸摸我心脏所在的位置,它真的跳得很快!我觉得,它好累!身体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需要做自我关照。
我在想,那些高血压,心脏病,是不是也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呢?
以前去外地旅行,我很喜欢研究的就是各地的市井味道。
在民间,总是能发现一些散落的梦想。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恰恰是各种不起眼的小人物,就像那两位在广场唱歌的老人一样,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
不管承认与否,大部分人都还是活成了普通人的模样。
落在人群中不起眼,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但却都是各自生活的主角。
从大理的街头,到成都的窄巷,从丽江的酒吧再到苏州的广场,再小到都市的每一扇窗下。
梦想不光属于年轻人,从豆蔻年华到垂垂暮年,都拥有梦想。我相信我的父母也是有梦想的,只是大部分人都选择随着时光一起把它们埋藏。渐渐地,沉迷在财富和地位营造出来的“荣光”和“焦虑”里,可能使我们甚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也因此,那些执着追梦或者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的人才让我更加的感动!
我想,在时代的变革中,去适应和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内心的天平,避免被物质欲望牵着走,也是我们未来要教给孩子的基础功课。
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焦虑,甚至可能连深层次的原因都懒得去了解。我们追求结果,甚至连过程也懒得知道,觉得那不重要。
过程真的不重要吗?
可能你的领导会这样告诉你,效率,价值,结果是衡量一个人和一个团队的标准。过程是什么,不需要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
可是,生活呢?
生活的结果是什么?
获得财富?
还是死亡?
假如直接让你拥有很多的财富,你就一定会幸福吗?
假如直接让你不用去体味每一次失落,每一次感动,甚至每一次伤害,直接就去掉你几十年的光阴,直接迎来人生的死亡,你愿意吗?
生活,如果追求以结果为导向,该是多么可悲啊!
真心觉得现在的国人,需要好好重拾老祖宗的文化。
不是去格物,而是能够拥有一种安住在当下的感觉里的能力。
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
共勉!
写在后面
在公众号平台,我已经连续坚持日更近20天了。
在这种没有回应,没有形成闭环的创作中,我也经常容易感觉到焦虑。
但这于我而言也恰恰是一种修行。
它提醒着我,不要忘了写作的初衷,首先是成全自己的过程!
它也让我在写作的时候,安住在当下,获得了疗愈的力量!
感恩!继续前行......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请帮忙点个赞和关注。
也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们,邀请他们一起来看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