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甥女到我家来。
我跟她一起读书。
我们本来分坐在桌子两侧,我让她把凳子搬过来,两人并排紧挨着坐。我拿出《约翰· 克里斯朵夫》,说:“阿姨读什么你也读什么吧?”“好。”书比较厚。我说:“咱们一起读吧?阿姨读一段,你读一段?”我想起自己很久以前跟女儿一起读书也是这样。女儿很喜欢,前两年她还说起我们在被窝里一起读书的情景。
“不!”她很坚决。
“好吧。”我笑笑,只能自己读。
读了四五页,自己也觉得如果不是喉咙不好的缘故,也感觉朗读真是种很好的享受。特别是读到人物对话时,小姑娘用眼瞧我,偷偷地笑。
读到第六页(这里有个明显的隔行空白处)。我说你也来读读吧!她说不。我说平时你老师都有叫你朗读吗?小家伙摇摇头:“这个学期都没有了,以前有。”我说你读读看。她说自己不敢读。我说没事,你读读看。小家伙还是说不读。我指了一句对话给她读。小家伙读了。"好,挺厉害的嘛!再读一句!”小家伙听到我的夸赞,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再读读!”我又指了一句。“好!挺好!”我又鼓励了一番。
小家伙看起来有点胆小,我想还需要再鼓励鼓励。
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不会到会。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也是鼓励。
前段时间刚好看到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文章《师之大者》。黑泽明讲到,他得到很多老师的热情关怀和鼓舞。文章选自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因为没有现成的书,我在网上搜索了些该书其他资料和故事。
“蛤蟆的油”来源于日本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
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吓出一身油。而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黑泽明用“蛤蟆的油”大意有两种:1提醒、告诫自己克服自负和脾气,以蛤蟆来自喻,要谦逊 2也是鼓励自己,不管多丑陋,都要出油——要学会表达自己,勇于发表自己的作品。
而这个故事如果说给我们教育者的启示,我想从另一个(其实也相关的)角度来说:你要鼓励孩子表达,让孩子学会勇敢表达,亮出自己——不管多丑陋,说不定这油就是珍贵的蛤蟆油。
我想起自己读小学时,是个很听话的孩子(我一直都是听话的好孩子,好吧?)。老师说:“早上是读书的最佳时间,同学们在家,早点起床,朗读半个小时,最好了!”于是我每天早上一骨碌起床,起床后就在阳台上大声读书。家刚好在小学对面,阳台正对着老师的办公室(宿舍)。到学校里老师就表扬我:“书读得真好啊!”我脸皮薄,当时也可能把头低下来,但心里却是欢喜的。大概,读书的兴趣和朗读的自信就在那时慢慢建立了、虽然现在书也读得不好,朗读也因为咽喉炎等关系也不大敢朗读,但我还是蛮喜欢自己有这样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得它们给我平淡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读初中时,字也写得不好。语文老师有次指着我作文本里的一个字说:“这个字写得最好!”我一看是“节”——到现在,我还清清楚楚记得这个字。然后老师对着我的字评论了一番,说这个字哪里好。语文老师在我们学校,是有名的“传奇教师”,或者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男神”之类的。我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回来对着那个字看了又看,越看越喜欢,越看也真觉得自己那个字写得好。后来就开始慢慢地注意起字的一些间架结构什么的。
所以我想老师的鼓励、身边人的一些鼓励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说,不管别人是褒是贬,你只去做你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这才是成长成熟的表现。说实话,成人有时也很难做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孩子了。
有孩子在外面学习,来信说:“根本适应不了外面的节奏。”我说怎么呢?他说西人的课堂,不管说对说错,大家都拼命举手,拼命发言。有的刚刚发好言,屁股还没黏到板凳,又举手发言——所幸过了几个星期后,他慢慢适应了。
对这样的课堂也许读者诸君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我们的孩子还是需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勇敢表达自己,亮出自己的观点。不要怕出错,不要顾虑那么多,不要忐忑,不要纠结,不要怕出丑——思想总是在碰撞和交流中前进。也许有一天,他们结出的就是珍贵的蛤蟆的油。
写到这里我觉得笔有点虚了。就算我们的课堂允许,但我们的社会允许吗?允许我们的孩子或我们大人自由地表达观点、勇敢地亮出自己吗?
但社会总是前进的......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吧,从一点一滴的鼓励开始吧.......
愿有一天,你能结出珍贵的蛤蟆油——虽来自丑陋,但亦是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