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凤凰小学 陈韵芝
【教学背景】: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科书使用洗发液或胶水,密度和黏稠度差别明显,容易看清溶解的过程。学生在前两课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致观察和描述。
第一部分,洗发液或胶水溶解的过程。第一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洗发液或胶水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第二部分,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一些液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别的液体中。(分析有误。修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不溶于水的液体,由于加入了某种物质也会发生类似溶解的现象,并与生活中如何洗涤油质衣物的经验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酱油和食用油在水中的主要特征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
【教学难点】观察并描述酱油和食用油在水中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试管2支、酱油、食用油、洗洁精、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溶解概念(它们在水里慢慢扩散,颗粒化的很小,肉眼看不见,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会沉淀,形成透明、稳定的液体。)
2.聚焦问题。出示醋酱油:它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揭题)
二、探究
观察和描述酱油的溶解过程
1.教师指导实验
(1)取一小匙醋倒入盛水的玻璃杯。
(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漂浮?下沉?)
(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的。
(4)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与原来相比,酱油有什么变化? 提醒学生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做好观察记录。
2.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描述实验过程:学生描述,教师适当引导。
4..放置一会有沉淀吗? (酱油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慢慢向上扩散。轻搅拌,酱油迅速向水中扩散,成为一杯均匀稳定的棕色液体 6.讨论酱油能否溶于水。
观察和描述食用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出示:食用油,它们在水中会溶解吗?
1.学生预测:在水中是怎么样的?你为什么这么想?
分组实验小组应用之前的方法进行实验
2.洗洁精滴在油中的实验
学生实验后描述实验过程,教师适当引导。 (怎么进入水中,怎么扩散,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液体。)
三研讨
(1)比较它们的溶解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A.酱油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溶解 B.食用油它漂浮在水面,搅拌后不能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 不能溶解在水中
(2)食用油能在洗洁精中的状态,怎么解释看到的现象?
四小结:
五.拓展 还想研究什么?回家做做这个实验
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一课我删掉了教材中的第一部分,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酱油和食用油分别和水混合后的现象,食用油和洗洁精混合后的现象,并采用震荡的方法加快溶解过程。我的改动依据是:新课标的总要求是“学生会观察表述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教材的设计内容多,一课时不能完成;学生观察描述记录能力有限,需要删减观察项目。
在实际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观察到酱油刚入水时下沉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倾倒时倒多了,所以改为滴管滴加最好);
2.有一半及以上的学生不会震荡试管,导致两种液体并未混合,从而影响观察结果。
3.学生对是否溶解的证据现象描述不清(说明学生不清楚该重点观察哪一方面,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观察要点:酱油的颜色是否在扩散,在想哪个方向扩散,静止后,颜色的分散是否均匀;食用油的油珠大小有变化吗等等。)
小结:1.教学设计要深读教参,如果要改动,至少要先按照教材上几次课,寻找问题所在,在进行改动。据科学研究,学生新知学习最好的效果遵循“85-15”原则,即一节课学习百分之15(时间和内容)的新知。一节课,需要一个专注的目标,完成整个目标的其他能力应该是学生熟练的,所以重读教参教材,“震荡法”应归属于拓展内容,是建立在学生运用前面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的方法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实验要前置问题,帮助学生把握实验总目标,杜绝教师教步骤的教学现象。例实验“把酱油倒入水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酱油能溶解在水中吗?怎么实验才能知道?(把酱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能加快它们的的混合速度?(搅拌······)
3.教学目标要清晰,有层次;教学过程要有预判(通过实验,希望学生观察到什么样的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板书要体现课堂进度(如无必要,不要提前板书)
4.指导有聚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描述,帮助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每一步。
这堂课反应出我需要加强的地方:1.研读教材;2,设定清晰合理的目标;3,设计有层次的问题;4,对学生实际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的了解。所以,要先按教材来,仔细观察课堂现象,做好课堂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