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时,正是阳光最足的正午
滴滴汗水,落入脚下的泥土
谁知道,我们盘中的饭食
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大家一定听出这是哪首诗了,不就是锄禾日当午那首诗吗?是的,但是并一定都知道这首诗名字,作者可能就更陌生了。
很多人把这首诗叫作《锄禾》,但实际上这首诗题为《悯农》,是唐朝时李绅的两首悯农诗中的一首。
再穷不能穷教育
李绅的祖籍是安徽亳(bo2)州谯(qiao2)县人,和三国时的曹操是穿越几百年的同乡。但是小李绅出生的时候,他老爹李晤正在湖州乌程县做县令,所以他出生在乌程,也就是现在浙江省湖州市。在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唐朝,浙江一带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加上父亲为官,小李绅的童年还是很愉快的。不过这种美好的生活只持续了五年,因为李绅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卢氏带着小李绅搬到了偏北一点的无锡梅村居住,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超前理念,卢氏亲自教小李绅读书。不过,十五岁的时候,母亲也因病去逝,李绅只能在无锡的惠山寺“寄读”,边做杂活边读书,大概类似于现在的勤工俭学。慢慢的,李绅在诗作方面有了一定名气,甚至有人拿他和李白相比较,称其为“短李”,也就是小个子的李白。
悯农诗二首
李绅祖籍所在的亳州,有两座观稼台,那是三国时的遗迹。在当年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实行屯田制。为了能将这个制度真正推广,他在家乡亳州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修筑了一座“观稼台”,并且时常亲自登台观看庄稼长势、视察屯田成果。
几百年后,25岁的李绅赶考恰好途经这里。既是家乡,又是古迹,李绅自然不会错过观稼台。
李绅兴致勃勃的登上了东观稼台,凭台远眺,满眼都是广阔的农田,阡陌、河流尽收眼底。然而在壮观的景色之中,他还看到无数正顶着烈日劳作的农民。这一幕勾起了李绅对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回忆,有那么多的农民终日劳作却仍然生活艰难。李绅缓缓吟出: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哦,不是串台了,而是李绅同时作了两首悯农,第二首才是我们最熟悉的样子: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一次的李绅并没有中进士,但此后几年之间,他先后结识了韩愈、元稹、白居易等诗坛大咖,这两首悯农诗更广流传。
试作现代版,致敬古人
最后尝试改为现代诗,还是大家最熟悉的那首《悯农》。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没有另一首的情况了。
在文字上致敬李绅,更加致敬所有的劳动者。
正午的空气/烫到刺眼
劳动者们/劳作依然
洒落在地上的汗水/滴滴点点
生活中的每一件东西/都来之不易
值得珍惜的/又何止/一粥一饭
注:
李绅写悯农诗一段为想象。(很多文章说李绅写这首诗是20岁中进士之后与同乡浙东节度使李逢吉一起时所写,但其中进士的时间与正史记载不符,李逢吉也是山东节度使,而非浙东节度使。)
此文其他历史年代依据史籍记录所写,在有多种说法时,采取较为公认的版本。
现代诗为本文作者创作,不作为对原诗的解读或注解,并保留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