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月·周年记
不知什么时候就知道有《儒林外史》这本书,也许是学了《范进中举》那篇课文,也许是更早之前。总之在高中我就买了一本《儒林外史》,兴致勃勃的翻了几页,然后同学借走,上课看被老师收了。
我去老师那拿回了书,就再也没看过了,几年过去,高中读完了,大学上完了,没想到毕业后,我反而有了更多时间看书、写作。
毕业几个月来,先后也看完几十本书,写下来几十万字。具体的没有统计过,但怎么也看了三十本以上的书;写了不下三十万字的日记、小说、散文、随笔和游记。
毕业以来,七月至今已有十个月,我一直在写作和看书;日记写作更在之前,到今天刚好一年零一天,一年下来,四十万字的成绩,让我也为之动容!没想到这一次,一写竟然就是一年之久。
三十本书,四十万字就是这一年里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一直都知道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日积月累的神奇作用,但没想到短短一年,可以有这么大的变化。
未来一年,我应该看更多的书,要看不下于五十本的书;写更多的字,写不下五十万的字。如此坚持几年,量变引起的质变一定会更惊人。
初谈认识
这一次拿出《儒林外史》来看,已经好几周了,但是看的进度很慢。上周想看完,结果知道看不完,就把《小兵张嘎》看完了。
延长了一周,本来以为时间还长,但不知不觉就到周末,看着还有一百多页,我只能破釜沉舟,提前发了读后感,倒逼自己一把。
终于到凌晨三点多,熬夜看完了整本书,看完再来回顾,总共写了七十多个人物。一个连着一个,互相之间又多有照应,层层相扣,人物性格多种多样,确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看完之后,对于众多人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进、范进、娄家兄弟以及杜少卿、虞博士等人,当然后者是真名士、真豪杰,前者不是深受科考毒害,就是自命风流。
从各个人物的命运中,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擅用讽刺,而且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略有偏袒的,对于塑造杜少卿,作者是未写其人,先有评价,借杜慎卿和韦四太爷之口,已经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少卿。
视钱财如粪土,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追求,不随波逐流,难能可贵。特别是他们凑钱修建泰伯庙,并用古礼古器祭拜,更是天下少有,颇为壮观。即便过去了几十年,后人都提及赞不绝口。
看完全书,就把以前学过的两篇课文串联了起来,一个是《临终前的严监生》,一个是《范进中举》,知道了它们的前因后果,再回过头来看这两篇课文,顿时感觉又不一样了。
所以见局部只知精彩,见全局方知因果,这本书确实不错,值得反复品读,此次读完暂且放放,等过个一年半载,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一番。
《儒林外史》一开篇就浓墨重彩的介绍了元末名士王冕,后面介绍的多是些腐儒、假名士,一直到杜家两兄弟出来,才使读者眼前一亮。慎卿、少卿二人皆一等一的名士,只是两个人性格追求截然不同,特别是少卿更为人称道。
从全书走向来看,大致是先褒再贬,接着褒扬,虽然大部分都是讽刺,但这一头一尾,恰恰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和期待,是作者所着重想要表达的。所以作者在倒数第二回借四个奇人异事,回顾了当年南京泰伯庙祭祀的盛举;又在最后一回借圣谕给众人相应地名分,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