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作为出口大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中国出口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系列产品绿色环保标准,这使得技术和环保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国出口企业处于被动局面,出口频频受阻。
有法必有罚!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企业须得按照法定的要求甄选产品品质,确保产品中不含有法规禁用的有害物质。对此,中国多数出口企业的习惯做法是花钱找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一份测试报告。在日渐微薄的利润空间里,提前预留出测试成本,已经成为出口企业的必修课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通过测试证明产品合规的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测试只是验证结果的方法,企业不应过度依赖测试结果,而是应该更多的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得到好的结果”的过程上。
抛开测试耗资不菲的问题不说,单是测试数据的维护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在中国稍具规模的企业都需要招募专门的人员来负责测试的报告维护。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质量部门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甚至有近百人。此外,随着技术进步,环保法规要求的管控物质不断增加,测试成本的攀升也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从现在的立法趋势可以预见,仅靠测试来管控有害物质已经不现实,在未来这种方法势必会被新方法逐步替代。
绿色环保法规颁布的初衷是限制有害物质的使用,保护民众和环境安全。通常法规只给出了终点和目标,但对于实现和证明的方法却并未提及,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企业是可以各凭本事,差异化地去把游戏玩好。
仔细研读欧美环保法规会发现,除了一些对于安全性能要求极高的产品外,多数环保要求原文中并未提及制造商需要通过第三方测试的方法来进行产品符合性声明,甚至于在某些法规中有提到,不建议仅通过化学测试的方法对产品有害物质进行管控。
归根到底,法规的用意是确保产品的环保性和安全性。其实,除了测试报告,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证明产品的品质。科学的供应链管控方法、全面的材料环保信息搜集、严格的制程污染控制、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和应急处理措施都可以为交出合格的试卷提供助力。
如果企业在设计产品之初已将环保因素考虑其中,在采购原材料时选用的都是环保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注意污染防治,那么,最后生产的产品定当是合乎环保法规要求的绿色产品。还何须多此一举进行化学测试。
企业也可以结合材料风险评估、历史数据统计、BOS调查等手段进行有害物质管控和结果佐证。微软、苹果等品牌客户就通过要求其供应商提交FMD(Full material declaration,全物质声明)的方式应对法规要求。
对于仍在通过人工的方式管理和搜集供应链有害物质信息的企业而言,选择一个合适的IT工具也至关重要,智能化管理即可节约人力成本,也方便进行数据的搜集和统计,作为企业勤勉尽责的例证。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工具可供企业选择,如为支持IPC-1752标准的Scriba,BOMCHECK和Hive系统等等。
技术不断进步,标准也会随之逐步升级。制造业应对欧美绿色环保法规的思路也当随之优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