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探讨一下词的空灵蕴藉和清虚骚雅,先从苏轼的故事说起。
苏轼因反对新法受到政治迫害,甚至因乌台诗案差一点丢了性命。宰相王珪、御史舒亶等人罗织罪名意欲至苏轼于死地,但是宋神宗似乎没有这个意思,加上朝廷中不少人为苏轼说话,最终苏轼死里逃生。
苏轼写过一首著名的《水调歌头》,被人评价为空灵蕴藉。这首词后来被宋神宗读到,皇帝很感动,认为苏轼还是忠君爱国的 。
一、东坡词 空灵蕴藉的《水调歌头》与慷慨直白的《满庭芳》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了苏轼的两首词:
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1、东坡《满庭芳》言语慷慨
刘熙载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言语慷慨,但是不如《水调歌头》的空灵蕴藉。
不犯本位,即把话说得明白,让读者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修辞中的消极修辞,不需要读者猜来猜去,不会产生歧义。我们先看下东坡的《满庭芳》:
序: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苏轼谪居黄州五年后,被调往汝州,苏轼上书恳请能够去阳羡,因为那里有些田产,生活条件好一些。皇帝恩准以后,苏轼写了这首《满庭芳·归去来兮》表达自己的心境,其中有“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刘熙载评价其“语诚慷慨,”但是“究不若水调歌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刘熙载认为这样写太直白,缺少了令人遐想的韵味。
2、《水调歌头》空灵蕴藉
为什么说不如《水调歌头》的空灵蕴藉呢?我们先重温一下这首词:
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通篇没有写忠君报国的内容,但是宋神宗却看出来端倪来,宋神宗是自作多情吗?
苏轼于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调歌头寄子由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一句,乃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坡仙集外纪》
从《坡仙集外纪》的记录来看,苏轼是写了这首词以后,宋神宗看到被感动,才把他从黄州调往汝州的。按照《坡仙集外纪》的说法却不同,这首词是写于黄州而不是密州,金山寺也不是镇江的金山寺,远隔一千里呢。两种说法孰对孰错,不去讨论。
宋神宗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看到了这几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从苏轼这首词的上阕可以知道,词人有“乘风归去”之意,“归去”不是登天,而是暗喻自己想归隐山林。但诗人还是放弃了这个理想,认为“何似在人间”,仍旧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力。
这种写法被刘熙载认为“空灵蕴藉”,很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宋神宗认为自己读懂了苏轼小秘密,所以说“苏轼终是爱君”。但是仅仅阅读词作,而不了解内情的读者可能绞尽脑汁也看不到这一层。
3、俞陛云的看法
另外,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给了另一个解释:
琼楼玉宇二句,以高危自警,即其增子由早退为戒之意,上清虽好,不如戢影人间也......全篇若云鹏天马,一片神行。
俞陛云和宋神宗的理解不同,他认为苏轼是在劝自己的弟弟,官阶越高越危险,不如早一点归隐山林,舍上清而藏踪迹于人间。
4、周振甫的评价
同一段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区别,一个明白无误,一个联想多端。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评价了讲了这两个例子。他认为俞陛云的看法有误,苏轼应该没有劝弟弟隐退的意思,并且引用了苏轼其他的作品加以说明。
不过周振甫认同俞陛云后面的评价“若云鹏天马,一片神行。”说这也是空灵蕴藉的意思。
二、白石道人的清虚骚雅也是空灵
南宋文学家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不仅能作诗填词,本人还精通乐理,能够自己创作曲调。例如著名的《暗香》、《疏影》都是他自己作词作曲。只不过不知道他的歌艺如何,那个时代好像都是写好词交给歌女演唱,不过他肯定是能够演奏乐器的。
当年姜夔在拜访范成大,在那里创作了《暗香》、《疏影》后,范成大立即安排歌女演唱,一高兴还把歌女小红赠给了姜白石。两个人乘舟归湖州(今属浙江)路过垂虹桥时,一个唱歌一个吹箫,姜夔还写了一首诗记录此事,《过垂虹》 :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姜夔的词作,一直被认为体现了清虚骚雅、空灵蕴藉的特点。下面这首《点绛唇 其一 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其代表作之一: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关于这首词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专门评价过:
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倡,“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这首词和苏轼水调歌头类似,通篇不点破本意。陈廷焯说他“只写眼前景物”。上阕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典型的拟人手法。山不清苦,也不懂商略。把人的感情与活动,用景物表达出来便有诗意,如果只写成人物就索然无味了。
天随子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姜夔与他同是布衣,因此有学习其高隐的想法。但是下阕忽然反问:“今何许?“转为感时伤事,引出遐想。而“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并没有明确点破为何哀感。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与辛弃疾《摸鱼儿》的结句同一意境:“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姜夔用”残柳参差舞“来表达,从而引发对于南宋国运的担忧,这是诗人哀感的源头。因为没有点破,而用写景表达,所以显得空灵蕴藉、清虚高雅。
三、什么是空灵?
宋神宗从苏轼《水调歌头》中读出了”终是爱君“的秘密,陈廷焯也从姜夔《点绛唇》看到了对于国运的无穷哀感。无论作者是否真有此意,并不妨碍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遐想。
所谓空灵,指灵活而无法捉摸。诗词的空灵,则是”都在虚处“,不点破本意,往往以写景咏物来代替作者的真实情感。
因为空灵,所以也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于作者而言,功力高深者可游刃有余地随意雕镂辞章,可以让您理解得很清楚,也可以让你感觉模糊不确定。
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包括后来的王沂孙、周密等人的咏物词都继承了这种特点。词人有意不把意思说明白,因此也常常有”隔“的感觉。
姜夔的《齐天乐》写蟋蟀,背后仍旧是寄托了家国之忧。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通篇写景咏物,仍旧不点破本意,通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结束语
诗人用这种手法,有时是为了表现出一种发散思维的意境,有时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例如处于宋末元初的词人王沂孙,他的很多咏物词作不敢明显表达出故国之思。
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翦冰笺谁寄。凄凉倦耳。漫重拂琴丝,怕寻冠珥。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窗明月碎。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齐天乐·蝉》王沂孙
空灵蕴藉,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离不即、捉摸不透、含蓄无尽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