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件无比重要的事,估计会伴随我一生。在如今数字化时代,大家都在倡导用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读书,而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只喜欢纸质书。但不论如何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对新的工具进行一定的探索还是有必要的,而且我也有这样的好奇心。于是,最近找了两本书来听,一本是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本是吴军的《态度》,都是听的原书朗读版本,深知听解读版还不如去看看书评。
第一本是讲的经济方面的,是我本人非常不了解的一个板块。所以,听的时候会经常因为没听懂,或一时走神,倒回去重新听,但是因为对后面发生的事情非常好奇,所以重复次数还是不够。听了大半个月,还有几个章节没有听完。
第二本是个人非常感兴趣的家书,每一个主题的篇幅比较小,故事性很强,很容易理解。但是因为有一些内容是涉及到个人认知层面的短板,所以也会拎出来单曲循环。
前段时间当当折扣比较大,就把两本书买了回来。今天拆开来挨个看了一遍,发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听完之后基本等于没听,里面的注解有很多,根本是听的时候不可能留意到的,并且其中提到的一些人物是需要你中途停下查资料,进行知识补充的,而听书的时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态度那本书因为重复次数多,而且听的篇章比较少,十来天听了十封信左右,仅听到书本的69页,纯属龟速。所以,里面的内容完全能记得一清二楚,非常熟悉,似乎有听书能代替读书之感。
这次的体验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感悟: 听书,即使是全文朗读版本,也不能完全代替读书。
首先,阅读的时候还是应该主动选择一些烧脑的、密度高的内容来看,从而锻炼自身的思维以及阅读能力。世界书籍的海洋,浩瀚无边,而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倘若想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更加有效的事情上,就一定要进行主动筛选。而这种内容通过听书是不可能吸收到的,就像我听经济类的那本书一样,听完再看一遍,印象不深。只有通过逻辑梳理,写出框架和感悟,才有可能真正吸收。
其次,我发现听书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精力无法集中的碎片化的时间,例如带娃散步、做饭等。这就决定了,听书的效率其实是挺低的,我用碎片化时间听了《态度》这本书的十封信,而且是不断重复单曲循环模式,才能有一定的收效。倘若端坐在安静的书桌前,记录下心得,故事梗概,用心与作者交流,恐怕总时长只需要一半不到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最后,如果后续还对类似《态度》这种,没那么烧脑的书籍感兴趣,可以延续这一次的经验。省下一笔不小的买书钱,也省下藏书的空间。去各类音频网站搜索他人的朗读版本,并且对感兴趣的章节反复重复播放即可。还可以将一些买菜做饭刷牙洗脸等,无法避免的重复性劳作时间利用起来。问题就是,有时他人朗读的技术不够好,需要些忍耐,并且也有可能找不到朗读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