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李笑来:
一年52个概念,用自己的话“缝合” 一遍,写一个自己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实践版。
此活动由虚舟同学发起,我参与的全部文章将发布在我的同名公众号“周磨磨”上。
01
—
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注意力只能时时刻刻消耗在身边发生的一切,结果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深入长期地观察、思考。这部分放弃的安全感可以通过有效社交进行补全。
所谓的缺乏安全感,其实是不相信对方竟然可以不利用自己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这种人的世界里实际上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他们会把自己和别人都拖累很惨。
02
—
你是否总是“想要的太多”?
小时候,我的愿望之一就是所有人都能喜欢我。虽然不记得那是几岁时的念头了,但这个念头清晰地存在过。
后来的我慢慢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一则众口难调,二则你的好会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直到很久之后才明白“有争议的才有价值”。
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暗示着我从小的自我价值感就很低,工作以后这个问题也依然存在——既要做业务上的扛把子,又要做办公室的social butterfly。
但正如事事追求完美的结果往往是不完美一样,想要的太多,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那时候,大家多少都在明里暗里听着周围的一切,似乎小道消息更有价值,似乎“认真”和“严肃”暗示着“你不够合群”。而我则既头疼没法集中注意力,又担心自己是否不够合群。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个死结。
直到最近听战友傅梦颉的分享中,她提到自己有一位朋友职场进展不顺利时,选择“将关注圈转换为影响圈”。这之后她觉得工作顺利多了。
”将关注圈转换为影响圈“,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每天要求自己做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关注身边所能关注的一切,导致注意力完全无法聚焦。而如果只关注那些当下自己所应该关注的事,相当于主动放弃了一部分安全感,但自己的任务反而完成的更好了。感谢这句话为我提供了一个朴素有效的方法论。
这两周,我在工作中把自己的注意力严格限制在“影响圈”之内。以前听到别人讨论问题,我会不由自己地听上一耳朵,担心自己少听一句就会少学点儿什么,但现在我不了——那些讨论的问题我不一定不会,就算真不会,也不是当下最应该关注的事情。同事们在群里抢红包,我也不刻意地去抢——以前去抢也不真是为了红包,而是因为这样的微社交会让自己显得更合群。而现在我选择不再关注了。
令人愉悦的是, 这两周我的工作十分高效。脑子里想到任何待解决的问题,我会在OneNote里记录下来,等完成眼下最要紧的事情之后,再择机解决。而且,在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之后,我发现与同事之间的调侃也更自然、更随心了——因为建立在真正合作关系上的、没有任何“讨好”性质的关系才是最安全和稳定的。
这也让我愈加认识到,职场中决定你价值的不是与同事之间的私交,而是业务水平高低。如果需要合作时你总是掉链子,久而久之再“不错”的私交也会变“错”。反之,少一些刻意拗出来的“情谊”,优秀的业务水平也会让大家对你礼让三分,而这张王牌才是真正屹立不倒的。所以,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换来的是更多的安全感。
那么,什么是“有效社交”呢?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有效社交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不带有任何讨好性质的合作关系。
03
—
活在当下 VS 困在当下
回想几年前读研的时光,想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既想学术上独有建树,又想学PPT,又想翻译书,还要谈恋爱……在心智不成熟以及时间管理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其实我根本无法兼顾这么多,最终弄得自己心力交瘁。事实上,我本以为自己十分热爱的翻译最终也烂尾了,现在想来,还对网上招募的那个合作伙伴深感抱歉。
那段经历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仅把自己的冲动误认为是天赋,还会将斥力的对立面(并非引力)误以为是天赋或使命。我因而学会了时时具有审慎的心态。
如果人生最重的枷锁是“被困在永恒的当下”,那在隔了许久之后,我终于看到了自己有可能挣脱的一点迹象,从“困在当下”慢慢变成“活在当下”。生活有时就是这样,你得隔很久之后去观察——改变是不易感知的,但一旦被感知到,就会给你更多改变的勇气。
关注周磨磨,一起变更好↓↓↓
一周一磨 拓展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