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残余的爱”,蒙台梭利成人和孩子大部分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遵循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这就意味着很多时候孩子不被成人看见。
曾经有段时间我一度觉得孩子导致我不能自由地做一些事情,孩子占据了我的时间,希望孩子快点睡着……那个阶段完全没有关注到孩子的世界,所以要孩子之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及生活工作各方面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后来我终于不得不面对孩子成为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在二宝出生大宝三岁的时候,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一下家庭教育。我看了许多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书,我发现孩子和父母的所有冲突,包括吼叫打骂,孩子不听话,一方面是由于父母自身残留问题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
虽然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但还是有很多的困惑和烦恼。还有一些父母虽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就像我头几年那样更多关注的是自身,和孩子仿佛生活在平行世界里,其实是没什么亲子关系的质量的。所以,你真正了解和朝夕相处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布拉曼博士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50年之久的经验之作,他通过许多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如果父母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是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变得越来越沮丧。
书中讲了24个孩子的案例,从2岁——12岁,他们分别不同程度地受着厌食、咬人、呕吐尿床、便秘、大小便失禁、头痛、滥用药物、恐惧蜘蛛、梦游、半夜尖叫、害羞不敢去上学等问题的困扰。
孩子不同年龄段存在的恐惧是正常发展规律
婴儿早期会非常惧怕噪声、高度以及陌生人,1岁——2岁会非常害怕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2岁以后孩子会对想像出来东西的产生恐惧,以及对未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有些孩子非常害怕黑暗,晚上不敢关灯睡觉,不敢单独在房间中睡觉。这种恐惧一般会持续到4——6岁。我儿子就正处于这个阶段,怕黑不敢一个人上厕所睡前要有人陪着,怕怪兽。每次一讲到人贩子就害怕地说不要讲了。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
三岁的克劳德不用纸尿裤了但是却学不会用便盆。他会憋尿直到家人给他穿上纸尿裤之后才开始尿尿。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后克劳德开始变得闷闷不乐、茶饭不思,黏人、爱发脾气,夜里还哭哭啼啼。经过作者耐心地倾听和自由画画地引导,得出结论:由于和妈妈和姐姐更亲密地相处,他认为妈妈和姐姐都失去了“小鸡鸡”,所以他才需要纸尿裤的保护。并且他的焦虑可能还和父母要去度假有关系,他可能害怕自己去幼儿园就会离开父母。性别焦虑和分离焦虑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非常正常的表现。其实孩子只需要“适当地情感支持”。
四岁半的彼得害怕自己掉进马桶,然后被马桶吸进去。有一天他正坐在马桶上,他的哥哥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他的恐惧就开始了。自此以后,他就拒绝上厕所,并把大便拉到裤子里。
十岁的亨利在亲戚家看了一部恐怖电影《糖果人》之后就开始陷入强烈焦虑之中,正好那段时间爷爷突然去世,导致他产生对死亡的恐惧。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抚摸搂抱以及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描述,给予情感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
父母的情绪与养育方式造成孩子的焦虑
除了成长发育中都会遇到的正常的恐惧与焦虑,孩子大部分的行为异常都与父母的情绪和养育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岁的卡洛半夜尖叫,在学校淘气搞破坏。卡洛的妈妈C女士认为卡洛是一个难管教的孩子,他对丈夫处理卡洛冲突的方式也很不满,觉得自己受到卡洛和丈夫的强烈挑战。并且家里最近又有了一个小宝宝。在来访中C女士表现的很焦虑,当她说起卡洛半夜尖叫的事让人觉得,她只是因为家人的睡眠被打断而哭闹。当布拉夫曼博士指出卡洛长了“水痘”,所以用“脸上的点点”来代表某种危害,卡洛可能对妈妈存在一种攻击的冲动,C女士直接表示怀疑,几乎毫不掩饰她的怒气。布拉夫曼博士假设C女士如果不把卡洛的表现看成对她的挑战,而看成卡洛在表达一些自己无法无法应付的情感冲突,那么她在让卡洛上床睡觉时就会营造一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简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一个孩子如何运用身体的不适向父母表达痛苦。八岁的简是一个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女孩。有一天她开始有种奇怪的头痛,每当她看到裂缝、洞口或一些发光的表面时,脑袋里就会出现噪音、光线和水流穿过的感觉,晚上她还会尿床。简的妈妈J女士是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她心思敏锐、亲切随和、口齿伶俐,她很关心也很愿意帮助女儿,但是她对待“情感”的态度让她忽视了简的情感状态。J女士甚至不知道女儿依然在尿床,她们在很对问题上都存在巨大分歧,简不敢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作者指出简的真实想法后,简默默流下眼泪,J女士则对女儿真正的想法大为吃惊。
快9岁的安德鲁,大便失禁3年,他还会咀嚼橡皮和其它东西,而且一心想着死亡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他的妈妈A太太和A先生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安德鲁很久之前就知道父母不能察觉到别人的痛苦。这种虚伪和冷漠让安德鲁深受折磨,因为他想得到父母倾听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大小便失禁给安德鲁带来很多痛苦,但无论如何都不会像父母的反应冷淡让他难过。
这些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以及痛心的地方在于,父母的偏执自以为是阻碍了他们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而孩子又没有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的能力,当心理医生指出孩子真正的问题,父母的反应都是难以置信,不接受。比如,作者提出安德鲁的自尊可能因为他总是把自己弄脏而大受打击,但是A太太却不相信,就好像只有成年人才能有如此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生理上的问题解决了就好了。有几个孩子,作者认为他们在青春期以及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仍然会遇到问题。
这24个案例,作者运用的法宝无一例外都是谈话以及让孩子自由画画,通过倾听,解读孩子的画,找出无意识导致孩子内心焦虑冲突的原因,看起来没什么复杂的,来求助的父母已经尝试过各种方法都没有奏效。这只是因为布拉曼博士更懂得倾听孩子的内心,更愿意放下评判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这些父母他们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解读,但这种解读受到了他们自身因素的限制,都没能理解孩子真正的焦虑。并且这种无效的努力甚至加重了孩子的症状。许多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得了某种严重的生理疾病,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内在情感困扰的外在表现,因为孩子无法克服自己的焦虑,于是通过外部症状来寻求帮助。
在我们的社会中,成人很少意识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而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的发育。成人很少去适应孩子的节奏和方式,总是不自觉费尽心机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和督促其形成我们认为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尽早地适应成人的世界。这过程中父母无意识运用的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孩子的焦虑。
在与孩子相处中,遇见饮食起居悉心的照顾遇见陪伴都不稀罕,最难得是遇见懂得。而懂得光有本能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智慧、放下自己偏狭和局限、放下评判,才能真正地看见孩子的内心。这是《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比起给孩子物质上的优越,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开发脑力培养各种能力,我认为首先搞清楚孩子是个什么物种,遵循什么发展规律,搞清楚孩子真正的需要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