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魔不成活”。“是京剧业内的一句行话。百度给出的释义为:只有达到痴迷的境界 ,才能将某事做到极致。
这是一种忘我的境地。也是源于内心真正的热爱。
-1-
朋友阿静前几天打电话说要回北方。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听她在电话那头疯狂吐槽了。我拿手机累到左手臂发酸。她仍旧不依不饶要我听她诉苦。
在此之前阿静就是做展会相关工作的,我们在同一家公司实习。后来同事小北无意间知道她也喜欢摄影。两人就一起跑去了广州做摄影助理。
临走之前她发狠说,要是学不好就不回来见我了。
转眼一年不到就灰溜溜的说要回来。不过这种结局我早有预料。
阿静虽然一直说喜欢摄影,但是自从去了广州。朋友圈就成了吐槽的阵地。
她在群里半开玩笑的说过,每次发朋友圈之前都要认真的屏蔽掉领导和同事。要不然就暴露了自己躁动的火焰。
我劝她安分一点,要利用一切机会好好学习。
因为零基础,起初的工作就是室内室外的跟拍。辅助摄影师拍照。
下班时间也不是固定的,拍完一套才可以下班。有时候收工就已经晚上十点多。
开始去的前半年。她还在群聊里异常活跃。晒图今天拍了什么,去了哪里之类的。
后来就时隐时现。有时我在群里@了她几次都没有反应。偶尔蹦出来发个动态慨叹一下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
有一次休假小北给我打电话。听到阿静在电话那头一直说个不停。
“拍外景简直太无语了,阳光暴晒,我这左脸上都长斑了。连擦防晒的时间都没有。…………”
四五个月才会有一次样片分析。讲一些角度,取景,曝光的知识。她记录完却没有勤于实践运用过。
平时空闲摄影师助理们会约化妆师助理们出去拍照。报备完主管。可以随时出去练习。小北说看到阿静去的次数屈指可数。
后来跟她一起学习半年多的小北成功当上了摄影师。虽然薪水不是特别高。但摄影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她就更待不下去了。想着回北方继续做会展策划。
就这样荒废了半年多的时光,又退回到了原点。
-2-
你看。这世界上不缺热爱某件事情的人,缺的是为所热爱事情真正努力的人。
我们信誓旦旦三分钟热度过后总是心安理得的继续混吃等死。
现实中不乏阿静这样的年轻人。热爱只是他们嘴上一句空洞的口号,一旦让他们付诸行动就抱怨不迭。
整天被大量纷繁的信息资讯所左右。沉湎于无关痛痒的话题。将各类八卦熟记于心当成谈资。日复一日的蹉跎岁月。却一不小心被岁月蹉跎。
我们打着游戏,刷着综艺和各式各样的剧集,以为可以拯救全世界,最后才发现连自己都拯救不了。
3
几年前与新晨相识于网络,当时我在5sing音乐原创基地网页里随意浏览,点击进了几个主页,但最终被他的歌声吸引,还加了好友。
当时他的主页里面只有三首歌。两首男女对唱,一首是他自己唱的。虽然录音设备和当时的后期都不那么完美。但旋律却让我印象深刻。
他生长于北方某个小镇。从小就喜欢音乐。2010年他刚初中毕业。适逢网络上音乐兴起。街头巷尾都在循环播放“不分手的恋爱”“红装”“和平分手”。
他听得入迷。电脑上滚动歌词的前面,作词、作曲、混音、制作全都是他们一手包揽。他第一次感觉到离音乐这样的近,原来一个人也可以做出自己想要的音乐。
后来他用补课费偷偷买了一把吉他。开始了疯狂的练习。手指抽筋揉一下就再继续。一有时间就跑去艺考生那里问各种关于乐理和键盘的问题。
半年时间他就从无到有写了十几首曲子,并且自己填词。做了一个半月的暑假工。买了一个二手电脑和键盘。开始做一个又一个DEMO。
有时在自习室一编曲就是一夜。别人起来洗漱他也去洗漱。然后匆忙跑去上课。有段时间因为长期熬夜经常流鼻血。闻到什么都有一股血腥味。
他就这样坚持做了几年。后来也没有去高考。
有时没钱交房租,被房东赶出来在车站的椅子上还给人继续编曲。有两次都被人骗了。没钱吃饭就只能兼职快餐店的服务员。
他今年24岁了。前几天又和他聊天的时候,他已经是北京一家公司的音乐制作人。签的是歌手和制作人的合约。曾经记忆里的艰辛而今已云淡风轻。
他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内心标准。唯有努力。才能让自己变强。才能配得上梦想
4
努力奔跑的人不会被困难摧毁。也终将看到属于他们的彩虹。
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才让这件事变得很难。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经写道。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阿静休假睡到日上三竿时,新晨已经录好了客户的Demo。阿静凌晨两三点钟刷视频时,新晨正在一轨一轨的编曲。阿静烦躁不停埋怨时,新晨正在练琴精进他的技术。
无论做阿静还是做新晨那样的人,全都取决于你自己。
不必惊羡他人的明艳。
如果你热爱音乐,那就从第一页乐理知识学起。
如果你热爱绘画,那就从素描概念与工具学起。
如果你热爱文学,那就从第一首现代诗歌读起。
没有人生下来技能满身。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的积累。而这所有不懈努力的背后都是源于热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