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感觉写作就像怀孩子一样,在脑子里孕育一个想法,书写出来的过程并不容易,有时甚至会难产。脑袋空空的时候会时不时看下字数,看下码够字数没,感觉就像交作业一样。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的跋中写道,写书就像怀孩子一样。我觉得他有深刻的理解,写东西真的不容易,更何况写书呢。
这周拖了很久,今晚终于还是打开笔记本开始码字,脑袋混沌,先开始码着呗,码着码着脑袋就有东西出来了,因为可以很安静很静心地思索。正如有个治疗拖延症的办法,先尝试开始5分钟。我一般的习惯是提前几天构思一个主题,列好框架,然后慢慢填充素材,内容。这一种方法的好处是避免走题,不然走马观花,写着写着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主题。本周开始有行动在搭建自己的素材库,刻意收集各种案例。案例这种东西,如果是大家都写烂了的,其实没多大意思,就像嚼甘蔗一样,如果很多人嚼过了,嚼之无味。
开始安心读书大概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加入一个不读就出局的读书群,认识了一些人,看到别人都这么努力在读书,并且可以分享彼此读的书籍,这种氛围真的可以激发一个人开始行动和坚持,只要你是真心想要读书的。回想去年大概用kindle读了二十多本书,但当时只是贪图数量,并且靠读书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流于表面,只能说有收获但并不是特别大。现在在读书备注的时候会加入一些想法,这样有个好处是以后翻起来的时候会通过当时的想法记起更多东西,这相当于设置了一个小钥匙,可以开启你当时的灵感。
读书和写作,一个输入一个输出,读书多了就想写作,而写作多了就想读书。因为读书多了,脑袋装不下了,会促使你去写出来,腾出内存并加以二次整理,输出分享出来,以及跟读者的交流的过程也会加深你的理解和收获,毕竟常言道,教是最好的学嘛。而写作多了就想读书,因为输出需要有输入,如果内容不足了,读书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读书和写作,在我看来是人的精神追求,也许不能给你增加特别的物质奖励,但人没有精神追求,跟咸鱼也就没有区别了。世界上没有白读的书和白写的文,每一篇都会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