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有没有安静下来好好想想,你在过谁想要的生活?
随着慢慢步入“剩女”的年纪,身边的一部分同龄朋友也步入了晚婚的行列,大家面临的共同话题是结婚。
最近得知92、93年的少年们也逃不过被“逼婚”,这个问题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为谁而活?我们在过谁想要的生活?
|关于上学
上学的时候,几乎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理想的院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理想院校。
学业生涯无外乎两种可能:一是,分数够哪我上哪;二是,爸妈让我上哪我上哪,当然这是学渣区的话题,学霸请让一让。
虽然时间会冲淡一些记忆,可是高中那段时间的记忆却尤为的深刻,此生再也不想过的就是高中生活。
现在才理解班主任当时所说的:“你们现在念书是在为家长念书。“
为什么你们迟到,是父母给打电话道歉说:“老师对不起,今天是因为我没能起来,所以导致她上学迟到了。”
有些同学上课溜号,不认真学习,开家长会的时候,免不了家长要被点名。
结束后听到有些叔叔阿姨对同学语重心长的说:“我知道你高中的生活很累,很辛苦。但是你为了你爸为了我,再坚持坚持,再辛苦一段时间,毕业了考上大学就完成任务了。”
当时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的,毕竟爸妈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努力学习,考上个让他们有脸面的大学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然而在那个时候,这么温情的话却从来没进入过我的耳朵。每次成绩不管什么样,爸爸都会不冷不热的抛出:“学习好坏都是你自己的,未来的路也是要你自己走”。
当时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考的不好需要你们的安慰啊,类似没关系,这次只是发挥失常了,下次好好发挥。考的好需要你们的鼓励啊,类似这次表现很不错,保持住啊,胜利在向你招手。可是那个时候觉得听到这样的话比现在买个PRADA的包还奢侈。
现在想想,那个年纪的我们活着还真是为了父母和父母的面子。直到上了大学,依然没完全明白我们上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被问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最多的回答就是:我家人觉得这个专业好,有发展,要么就是我的分数只够这个专业。我们像是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然而完成任务的最终目的并不清楚。
前段时间见了一个朋友,在英国念书时认识的一个学电子工程的博士。我们同年入学,按照她的学位,至少要念4-5年。有一天,在朋友圈的互动留言中说要约一起吃饭,才知道她已经回国了。
吃饭的时候得知,她放弃了两年的博士课程回国工作了。原谅我很没见过世面,我当时被惊的差点吃了平时饭量的两倍,压惊!先不说他们专业每年昂贵的学费,两年的时间也浪费了啊(其实还是很心疼两年的学费)!这么惊人的事情一定要探个究竟!
边吃饭边仔细听她娓娓道来:“之前选择这个导师,因为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可是学了两年之后发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差越来越多。虽然很遗憾,但还是跟导师解释了现在的方向不是我想要的,所以中断了我的博士课程了。等将来有合适的机会,再继续我的博士生活”。
听完她的故事,我想很多人会和我有相似的想法,虽然你说的是一个理由,可是并不能成为退学的理由啊,这也太任性了吧。
结束饭局后,想了很久,虽然她选择了退学,可是同时她也很清楚她在为自己而读书。她没有因为高价的学费选择为爸妈而完成一个她并不喜欢的专业,也没有因为旁人“退学”的眼光而继续完成学业。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样的孩子太不懂事了吧,都不知道为父母着想”或者很多责备甚至指责她的声音。
然而,她却是成了少数知道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想要什么样生活的人。
我并不是说退学是活出自我的方式,在现在的大环境下,除非你有过人的智力和才能,像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等人生开挂的人,否则还是需要一副铠甲上战场的。
|关于工作
因为在英国的硕士课程学的广告设计管理,所以回国后自然而然想进一家广告公司,学以致用我的知识,看着一起回国的同学有的进了奥美,当然也期待自己能成为4A一员。
幸运的我年后入职了一家4A做媒介,然而这份期待已久的工作我只做了四个月。
在4A的四个月里,只能用梦想很丰美,现实略有些骨感来形容。对车并不感兴趣的我,当时服务车企,这也是我决定放弃这份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的兴趣爱好并不能转移到这些冷酷的车上,也不能发现它们的冷艳美。
放弃这份工作,没有意外的遭到长辈们的质问:当初不是你想来这样的公司吗?怎么这么快又想辞职!工作哪有那么多随心如意的啊,忍一忍,熬过前三年就好了!别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的热度!
经过一番狂轰乱炸之后,想了很久,最终决定还是要把自己的青春用在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上。
这一次,我不为4A的光环而活,不为遥远的高薪和管理层而等待,而是现在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我始终相信成功不可复制,只会创造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自己,不需要去复制别人的生活。
|关于恋爱和结婚
随着自己的年龄开始步入大龄的行列,最着急的应该就是爸妈了。最近老爸每天都会发来微信问候,工作忙不忙?吃饭了吗?随即进入正题,有男朋友了吗?
我说:“老爸,这男朋友又不是去菜市场买菜,昨天刚问完没有,不能隔天就有了啊。”就这样,我们的聊天就草草的结束了,隔天再来一次。
之前被爸妈灌输的婚姻观就是,找一个踏实的人过日子就行了,别要求太高,差不多就得了。
长大后,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后,当一个人对你说别要求太高,差不多得了的时候,你要思考这个人是否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人生问题。
每当收到朋友婚礼请柬的时候,都会寒暄几句:“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开始的恋爱,这就结婚啦”。
收到的回复无外乎“家人觉得我到结婚的年纪了,再不嫁就要孤独终老了”“身边的朋友都结婚了,不想当剩女”“想想自己也到年纪了,亲戚介绍了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彼此看着还算顺眼”。
虽然不能完全苟同他们的观点,但也会送上祝福“百年好合,幸福一生”。
很多人会对我说:“差不多可以了,别条件太高,挑来挑去把自己剩下了”等“劝勉”的话语。
我会时常问自己,单身你害怕么?是害怕自己一个人活的不够精彩?还是害怕自己不能活的精彩?
为什么别人说我该结婚,我就要在还没遇到那个MR. Right的时候就不继续寻找了呢?对于这个要和我共度下半生的人,我不敢以差不多的态度去对待。
电影《剩者为王》中父亲有一段感人的独白:“三十几年前是她来了,才让我成为一个父亲。我也是希望她幸福,真真正正的幸福,能够结一场没有遗憾的婚姻。我可以把她的手无怨无悔的放在另外一个男人的手里,也不至于我后悔当初怎么就这么把她送走了。
爱情和婚姻不是百分百对等的,对她来说,就像她坚持了很久很久的一个准则。作为一个父亲,我就应该和她一起去守护,只要她认定了,我就陪着她,那她有时候受挫了,我就等她回来哭一场。如果她忍着不哭,好,那我可以烧一桌好吃的。她不应该为父母结婚,她不应该到外面听到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结婚。
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有一天带着男方,出现在我面前,指着他跟我说“爸,我找到了,就这个人,我非他不嫁”。
我觉着我都能想象的出那一幕,她比着胜利的手势让我跟她妈妈看,那表情多骄傲啊,你看我都真真切切的想到了,那我有什么理由不真真切切的等她实现,那天什么时候到来我不知道,但我会和她站在一起,因为我是她的父亲,她在我这里,只能幸福,别的不行。”
愿你守护着你的理想,不被任何话语所伤害;愿你坚守着你的原则,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