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写”

        回顾这几个学期在学校上的三节公开课,我在课堂中都设计了“写”的环节。这三节课分别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登高》和文艺评论两篇朱光潜《咬文嚼字》和林庚《说“木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后回归田园后作《归园田居》一组诗的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我的课堂设计分三步。第一步,读懂诗意并赏析诗句。第二步,根据老师提供的“陶渊明”生平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第三步,根据第一二步的所学,根据老师提供的写作指导,写一篇本诗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杜甫诗三首》在早几年我在阅读杜甫诗歌的时候就发现杜甫诗歌中的镜头感十分鲜明,于是我运用改写“分镜头”剧本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改写杜甫的三首诗。事先我教了学生分镜头剧本创作的简单的方式,并举例讲解,然后有举例讲解了杜甫诗歌的“镜头感”,就让学生动笔创作了。我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对分镜头剧本进行分组修改,然后各组对创作进行讲解。

      《咬文嚼字》《说“木叶”》这两则文艺评论从内容上看关联性比较强,所以我就让学生放到一起学习。我的课堂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读懂文章,这包含两部分内容,能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的关系和把握住作者的观点。第二个环节,结合文章观点,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自己对文章理解。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根据前两个环节和老师的写作提示,对老师提供的一首词写一篇文艺评论。

      这三堂课都是把“写”的环节放在了课堂的最后,前面的环节和写的环节紧密相扣,为写的环节做铺垫,建立脚手架,写的环节是前面环节的提升与运用。整堂课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从设计上似乎无懈可击。但是,凡提到运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课堂实践中写的环节往往落实的不充分,更多地似乎给听课老师展示课堂的完整性和提升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落实性。往往在课下还会留相关的写作作业或者下一节课继续落实这一环节。但在实操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写”对于学生来说偏难,而导致最终很难真正达到最初设定的学习目标。公开课的设计往往比常规课更加深思熟虑,设计会比较精巧,而精巧只在一节,因为缺乏连续性而最终走向粗拙。

      偶尔听一个讲座,讲座中出现了一个教学案例让我受到启发,课堂可以以“写”为起点,再以“写”为终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先行创作,最后再根据课堂所学,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修改,这样让学生预先有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使课堂活动更有质量,更容易推进,同时预热了最后的“写”,目标也更容易达成。这个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课堂中“写”的环节是很有意义的,应该引起教师的格外关注。不仅仅是作文课中需要写,阅读课更要注意“写”的设计,读与写是不分家的。我们在课堂设计中不但要多考虑出和课文契合的“写作”任务,更应该多从“写作”任务的落实上想办法。这样保证了学生能从“有限”的课本文章中挖掘出“无限”的宝藏,无形中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了学习的效能。也无需教师花“多余”的精力去找“写作任务”。这也是体现教师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表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回顾这几个学期在学校上的三节公开课,我在课堂中都设计了“写”的环节。这三节课分别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201911阅读 262评论 0 1
  • 2018.10.14 周日 【工作】 1.软件、脚本、插件11个 100%完成 2.发博了文章,百度...
    山and河阅读 207评论 0 0
  • 我们的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公...
    奔向自由的路上阅读 662评论 0 0
  • 西湖有个段家村,段家村有座段家桥。也就是今天的断桥。 何时此断非彼段,无从查考。 苏东坡游西湖时,欲把西湖比西子。...
    孤峰散人阅读 803评论 0 1
  • 之前在瑜伽练习很难吗?中提到过练习瑜伽的基础,站立,今天我们就说说,怎么站? 站立在瑜伽里有个名字,叫做山式,顾名...
    Aloha小满阅读 1,862评论 4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