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就算没有罗振宇,也会有左振宇、吴振宇,总之,知识付费,不是一场阵雨,而是一场狂风暴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卷入其中,随风飘零。
20天前,正逢罗振宇发表一年一度的跨年演讲,我写了一篇关于深度阅读的文章《罗振宇的骗局——为什么我们需要深度阅读?》,意外走红,引发大量评论。我针对每一条评论都做了详细回复,现将部分评论整理如下,进一步阐释我的观点。
@高樊樊:
我想提出两点不同看法:
第一,你读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人生不是因为假学习,而是没行动。如果付费的知识是骗人的,没用的,那么你从小学到大学学的那些东西用上了吗?是不是也是骗你的?
第二,即便有很多喜欢深度阅读的人瞧不上用知识付费学习的那帮人,但这帮人就是养不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市场大大的有,有需求就会诞生所谓的知识付费产品。所以你说这些没用,爱读书的和不爱读书的人就不是一类,教育也没用!
@刘白读书:
感谢高樊樊的探讨,你说的也有道理,就像有人喜欢写作有人喜欢追剧一样,萝卜酸菜各有所爱,不强求,爱者自爱,恨者自恨,写这篇文章,也是希望那些想要深度阅读的简友,给他们提供一些思路罢了。
@废城农民:
别人嚼好的吐在你嘴里的食物,你除了得到恶心的唾沫外,美好的滋味与你无关!
@刘白读书:
是的,没有收获感,得不到顿悟的快感,唯一的好处就是误以为自己学识渊博。
@刘倘安:
时间碎片化,罗氏销售本来没有错,主要看自己怎么去理解了,拆分他的想法,归纳总结,取其精华。
@刘白读书:
如果能够深度研究罗胖、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弄懂弄通他分享的每一个观念,肯定收获不少。
得到是一个商店,我们各取所需,各自精进。
@ 闪亮明天 :
术业有专攻,专研究一门,才有结果。
@刘白读书:
以一门学问之精通,带动其他学问的精通,打造T字型学习是最好的。
@ 寻虎:
阅读文学作品书是审美活动,和精读不精读一毛钱关系。
@刘白读书:
第一,文学作品当然需要精读,不然哪来红楼梦研究的专门学问,哪来专门写金庸出名的六神磊磊,就算是网络小说,我一朋友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论网络小说的叙事结构,不精读能有啥审美?!以前欧洲贵族组织读书会,每晚大家齐聚一堂读小说,每朗读一页,大家就对所写内容、人物进行讨论,对其命运进行预测,也难怪那时的小说写得那么精致,现在我们这些浮躁之人泛泛而读,就完全读不懂。第二,再说审美,你理解的审美是什么?我前面文章写过,审美分为三类:素材审美、语言审美、思想审美,如不精读,顶多停留在素材(情节)审美上,怎么能体会语言和思想之美?!
@ 残酷是本来面目:
贪多嚼不烂,有何用?!难道不需要深耕吗?
@刘白读书:
是的,需要深耕,最好的情况是打造T字型学习,有一门自己精深的学科(就是T字的一竖),形成自己的深度学习方式,拓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是T字的一横)。
@ Su_zhe:
付费用来快速拓展知识面还是很好的。
@刘白读书:
当然,理论上来讲,买正版书尤其是经典好书阅读也是付费快速拓展知识的途径,作者几十年的经验和研究都浓缩在书里。
@ 终生学习者李乔伊:
人家提供内容而已,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好吧,是自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问题出在哪里都搞不清楚。。
@刘白读书:
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知识付费也可以深度学习,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在知识付费领域,有一种每本书都不讲透,或者贩卖一两个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知识点,又不成体系,给大家造成知识缺乏的恐慌,导致我们很多人买了一个课程又一个课程,从而患上了课程晚期收藏癌,课程买了,收藏在那里,蜻蜓点水似地听听或者干脆不听,以买课程为心安,文中的案例说的就是此类人,需要引起重视。
@曾国程:
关键在于自己,区别在于主动和被动。如果是自己主动要学习某领域知识,付费无疑是条捷径。现在大部分原因是跟风学习,完全不知道自己要想学什么。
@刘白读书:
对,跟风成风,极大地消耗了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能明白自己想学什么,并且有一个持续努力方向的人,越来越少。
@胡群2019:
学习确实要有自己的想法,过多的吃那些知识快餐,时间久了会失去自己的独立认知,全是别人灌输给你概念了。
@刘白读书:
是的,学而不思则罔,不过有时候选对好老师,听话照做,也是好的。据我所知,很多人做不到听话照做,而是只有三分钟热度。
@红运相伴:
真的要警惕在《得到app》你失去的更多,2018我付费听书150本,听完当时觉得特别高效,过一段时间全忘记。2019果断放弃听书,深度阅读,行动内化,慢就是快。非常认同作者观点。
@刘白读书:
感谢支持,泛听与精读相结合吧,把自己打造成一个T字型成才,有自己精通和深耕的领域(T字的一竖),有自己不断拓展的领域(T字的一横)。
付费的往往是精品,但是需要我们去深度学习。买书也是一样的道理,需要花钱,买那些经典书、买排版好的书。
@ 南子馨:
根据个人需要学习吧,比如最近很热门的区块链,我看了几篇讲的,懵懵懂懂,然后我就想,我知道它有什么用?和我的生活不搭边,装门面都不需要啊,那么我费那么多力气搞懂它,(我怕我不可能搞懂它)要干嘛?然后就觉得我还是看看小说吧,至少我能懂,也都我有影响啊。
@刘白读书: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需求,根据自己的节奏来,扎实收获一些东西,就是最好的。
@越过na山丘:
学习不用脑子,两万小时也没用。
@刘白读书:
是啊,所谓的1万小时定律其实讲的是刻意练习1万小时,如果是刻意练习的话,那就必须分步骤不断精进了。
@与火燎原:
欲速则不达。
@刘白读书:
嗯嗯,找准方向,聚焦发力,运用帕累托20/80原理,学习收益方能最大化。
@一佑方舟:
难得这个文字阅读的“快消”时代遇上这样的好文!赞!
最欣赏您那句“这里的干货是我的干货,不是你的干货!” 的确是这样,只有变成自己的干货并去行动,那才是活的“阅读”。
@刘白读书:
感谢您的支持,能通过深度阅读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践行体系,才是重中之重。
@清澈的北风:
谁都想做和罗一样的事情,类似于人生导师,只不过许多人还没到可以收割韭菜的地步吧……
@刘白读书:
是的,中国也只有一个罗胖,各领域能达到收割韭菜和流量的地步,必定也是在这个领域登峰造极了!
@暖冬不暖:
受益匪浅,信息泛滥的时代给我们灌输的东西太多了,没有学会正确的筛选全部接受的话,感觉自己到头来什么都没学会,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后面去看看这本书也。
@刘白读书:
是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然后聚焦。民国时期很多文化人,鼓励大家不要看报纸,为的就是守护内心的宁静,不要被外界干扰,现在新媒体时代,干扰远比民国时期多,我们更应该为自己的“注意力”预留一片清明的领地。
@恕我直言6:
没有理解,就不能记住。不整合总结,知识就不是自己的。碎片化的阅读没错,不会思考总结好像错过了美丽风景。
@刘白读书:
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做事都没错,前提是用碎片的时间,构建自己的体系,这才是高明的。
@简单_e4b9:
举个不是太恰当的例子:学习过程类似吃饭吃第三个馒头感觉饱了的时候不能说前两个馒头没用,学习也是一个积累,修炼,调整的过程。获取内容的方式不同也源于人不同的接受方式或者说所处的段位。假设哈商免费入学包食宿未必对所有的学习者本阶段都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幼小初高大…类似的成长路径。段位不同对事物的汲取方式不同。几千年的孔子能做到传道受业解惑,人类文明进化几千年后依然庸众大多数…存在即为合理也算更好的解释。类似的如某多多…
@刘白读书:
赞同您的观点,学习方式因人而异,能够做到有积累、有感悟、甚至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然是好的,如果做不到,也不想做到,当然也没必要强求,毕竟,世界之大,各种人都有。存在即合理,确实说明了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快速获取知识,成为很多人的刚需。樊登在做读书会之前,就了解到北京有很多大老板,每个月花几万块钱,请教授专家和他们一起跑步,在跑步的时候教授们给他们读书,对于这些大老板来说,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装点门面,出去谈生意的时候,可以作为谈资,聘请书童、讲书老师,是一门很古老的生意,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加速了普通人对这种需求的渴望。
@lee415:
学以致用很重要,不管你怎么读书,怎么学习,不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能力,就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快速阅读不一定没有意义,快速阅读是为了看一本书值不值得深度阅读。只是阅读方法的一种而已。如果随便拿起一本书来就开始深度阅读,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现在每年有海量的新书出版,很多质量并不怎么好,甚至废话连篇。
对自己有实际价值经典,是值得深度阅读的,他可能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新了我们的理念,提升了我们的认知。学以致用还能增强我们的实际能力。
@刘白读书:
是的,说的好!
1,一个人若能做到如此自律,针对某方面知识可能没有必要去听别人总结的,实际上多数人做不到。
2,即使做到深度学习,一个人局限性也很大。多半只是针对自己工作或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3,另外,听逻辑思维这样的音频也是讲究方法的,指望听一遍就完全消化是很难的。就像一本书读过了不等于掌握了,得像你说的做笔记,分析,变成自己的东西。而听了一遍音频没记住就归结为逻辑思维不好,是不是也有失公允呢。
@刘白读书:
罗辑思维当然没错,推荐的书也都是好书,如果感兴趣都值得深入学习,如果不深入学习,作为扩展知识面也很好。罗振宇有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罗胖确实很懂用户的焦虑,通过密集的知识讲解,新概念传递,给很多人制造了知识焦虑感,在他面前,都觉得自己是小白,啥也不懂,从而越发焦虑,他的前一个知识还没有消化,新的知识概念,向“小趋势”等,又来了,我们总是处于一种追赶的状态,内心一刻不得安宁。真正这世界上最质朴、本真的道理、知识、概念又有多少呢,其实没多少,有时候新东西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但是披着新的外衣,就是有效,就是能刺激消费,就是能收割流量、收割韭菜,关键是付费了,收藏了成百上千的音频,1年都听不完,于是,收藏在那里,可能都不点开听,你说,这样长此以往,能不焦虑吗?
@穆易赢:
说到我心里去了,刚开始听罗振宇,感觉有点相见恨晚,听了很多,也看了他几本书,发现的确是知道的多,理解的少,能够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为自己所用的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说,碎片化阅读时代能够赚钱的是注意力,对个人来说,能够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渠道,也是和几百年前古人读书时悬梁刺股照壁偷光的毅力一致,那就是自己的注意力。
@刘白读书:
说得很对!
@张加七:
你通过碎片化阅读没法思考,不代表所有人都不能通过碎片化阅读思考,我听到一句有道理的话都能想上半天,凭什么说碎片化阅读没用,能不能思考只与有没有思考能力有关,缺乏思考能力的人,给他看啥大部头优秀作品都白废。
@刘白读书:
赞同您的说法。不是说碎片阅读没用,而是今天听点量子力学、明天听点佛家经典、后天听点经济学原理,每天疯狂追逐这样的碎片知识无用,徒增焦虑而已。
最后,我想说的是:也许,罗胖没错,错的是我们,人家做的是生意,我们却用圣人之道来衡量,当然是刻舟求剑,南辕北辙。
也许,真理越辩越明,也可能越辩越糊涂;
总之,欢迎大家赐教!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