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缠的湿邪-下

湿邪致病同时具有广泛性和严重性,广泛性在于湿本为水,存在广泛,天地万物,无处不有;严重性在于湿邪特别容易渗透,身体里的各个角落都可被侵犯。因此只要祛除了湿邪,现代的很多疾病都会远离我们。

祛除湿邪,刻不容缓!

如何祛除湿邪?

一 筑好脾的“水提”,抵御水湿

明代张景岳说: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即脾是水的堤坝,养好脾能防止水湿的泛滥。

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脾在接受了由胃初步消化的水谷后,通过运输作用,将一部分水液上输于肺,二是脾将运化后的水液下输到肾。脾在水液运化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枢纽,上至肺,下至肾。

如果脾虚了,不能正常运化,就会使水湿内停,同时也容易招来外湿的入侵。

如何保养脾呢?

1饮食有度

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吃得太多太腻,无疑会增加脾的负担,尤其是对脾虚的人,运化功能本就不足,如再超负荷工作,水湿就更不容易被排出去了。

2巧用吞津法

吞津法吞的是人的唾液,这个方法不仅能养脾,还能补肾。

《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脾为涎,肾为唾。唾液其实包含两种:一种是唾沫,跟肾有关;一种是口水,跟脾有关。如果人的唾液出现问题,常常要从脾肾上找原因,与此对应的,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唾液,那就能补养肝肾。

吞津法做起来非常简单:每天早晚静坐,舌抵上颚,当嘴里的唾液满了后,随着意念分三次慢慢咽下去。

这里的唾液本身就是药,既能滋补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又能固护肾脏这个“先天之本”。

3三蒸大枣法

大枣具有健脾养血的作用,经过三蒸三凉处理后,补脾虚的效果最佳。

做法:大枣适量,洗净去杂质,不要浸泡。先用中强火蒸20分钟,置阴凉处凉透,再蒸20分钟,吃前再蒸一次,最后剥去硬皮、内核,吃枣肉。

蒸熟的大枣糖分被充分转化,枣肉变得绵软,口感更香甜,药效吸收最好,更适合脾胃虚弱的老年人。

二 肺好,水道运行才能畅通

肺为水之上源,身体若水分充足,五脏六腑都能够受其恩泽。

肺对水湿调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肺在接受脾运化后的水湿后,通过宣发作用,将水湿向上向外输送至全身,最终达到肌肤、皮毛,二是通过肃降作用,将水液向下向内输送到其他脏腑,并把浊液下输至肾,最后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如果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水液就会在体内滞留,形成痰饮,引发小便不利、水肿等问题。

如何保养肺呢?

1肺为娇脏,怕寒怕冷

对于体质较差、容易感冒的人而言,平时既要注意保暖,也要尽量避免饮冷过度,别吃太多凉饮瓜果。

2多吃白色食物

调理身体,应顺应时节,可事半功倍。

秋季对应的是肺的修复期。白色入肺,平常应多食用白色食物,如白萝卜、银耳、百合、莲藕,雪梨等,润肺效果最佳。

三 食疗祛湿好帮手

1薏苡仁

薏苡仁是每个家庭必备的除湿佳品。

薏苡仁是药,也是食物,俗称薏米。薏米仁有生薏苡仁和熟薏苡仁两种,生薏米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熟薏米能缓和药的偏性,擅长健脾止泻。

薏苡仁利湿的作用是剥丝抽茧式的,缓慢将你体内的湿邪一点点渗利下来。在许多湿病的治疗中,薏苡仁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食用方法:黄芪薏米茶。

2赤小豆

赤小豆是食物中的强效“除湿器”。赤小豆气味甘酸平,入心、小肠经,性善下行,能通利水道,使湿热下泄。

赤小豆的两个功效是:一是利水消肿,通过排出水湿来消肿;二是解毒排脓,可以用来解毒。

食用方法:赤小豆粥。

3冬瓜

冬瓜可治水肿,消暑湿。凡是植物的种子,它的功效一般都是围绕肾脏的,冬瓜子也是如此,它可帮助肾脏排出浊水。

食用方法:冬瓜汤。

四 健脾祛湿良方

参苓白术散-流传千年的健脾祛湿良方。

五脏之中,所有的水湿代谢离不开脾的运化,如果一个人舌淡苔白腻,常年大便不成形,稍吃油腻食物就会拉肚子,且经常不消化,多属脾虚湿盛,适合吃点参苓白术散。

食用方法:小剂量,枣水送服更有效。

湿邪易结不易解,平常我们需要如何预防湿邪呢?

1艾叶是除湿邪的纯阳之品

最近几年,利用艾灸保健的人越来越多。艾叶是纯阳之品,药力绵厚,可透过肌肤直达经络,

驱散湿邪的效果最佳。平时可采用艾叶泡脚或艾灸保健的方式来预防湿邪。

2病从口入,饮食有度

现代人普遍脾胃虚弱,大多和暴饮暴食、三餐不定有关,管住口,好好吃饭,有助于我们调理好身体的内环境,让湿邪无路可进。

3动能生阳,赶走湿邪

为什么要运动呢?因为动能生阳。阳气亏虚,湿邪弥漫,身体就会被湿病缠绕,反之,阳气充足,通达四肢,水湿就容易运化,身体就会健康。

湿邪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身体健康的重要隐患,我们必须要重视的同时也要积极预防,让湿邪无处可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