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父亲节了,让我突然间茫然,想起了逝去多年的父亲,很多的记忆都模糊了-才恐惧的发现其实我不了解我的父亲,父亲与我是的童年的衣食,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看着身边的丈夫,似乎更能看到他们的不同,但是同样是父亲这个头衔。
孩儿他爸是一个温和、严谨与细致的人,瘦高挑的个子,大学时辅修的是唐诗宋词,这些和我的父亲很像。不同的是,孩儿爸是南方人,财务出身,对数字非常敏感,喜欢文学,但是写出来的诗歌,总被大家调侃成打油诗。而父亲则是文科出身,更擅长撰写文章,曾经改写过秦腔剧本,在省报上也发表过一些豆腐块的文章。
父亲与孩儿爸是两代人,同是父亲,经历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际遇。
父亲是个遗腹子,但是很年轻时已是当地地区的第三把手,仕途曾经一帆风顺,人也俊朗,喜文爱体,从妈妈片言碎语中判断,应该有不少的仰慕者。但是仕途多变,换了领导人,天就变了,从政府要员突然变成了一家工厂的工会主席,我相信其中的辛酸与心得,只有他老人家自己最为清楚。父亲是个文人,只会写文章,不会赚钱。导致后来母亲看到世风日下的现实世界,一直抱怨他没有为儿女某个一官半职或者是好的工作。父亲一直都是以沉默回应母亲的抱怨。有一件事在我的记忆中非常的深刻,就是过年父亲必定会带点心和布料回家过三十,和家里的人一起过年,拜年。
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不怎么好,多半是家庭琐事引起的,最后的导致为是否是成功人士这样的战斗,多半时候,父亲都是沉默以对。实在被母亲逼急了,吵两句,又被母亲的高音盖过,最后只能是气的离家出走,去喝闷酒。最后我就成了那个每次去找他回来的人,也是唯一倾听他的心声但是又不怎么听得懂的人,只是记得他让我远离政治。所以,在我脑海中国家公务员是一件苦差事,所以从小立志不进公务员系统。在80年代初,母亲承包了县里的门市部,非常忙,父亲更多的是照顾家庭。母亲忙碌的生活让父亲的生活安静了一些,他又可以去写书法,改写剧本,逗孙女乐,似乎他找到了要去的地方,但是从他的眉头似乎看到他有很多很多的事在心里,而我们都不知道,我想父亲在那个时候需要有人理解,但却无人相对。我想这应该是他的一个遗憾。
父亲对我们兄妹三人都是鼓励大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基本上哥哥姐姐是妈妈的追随者,后面的工作和家庭都收到她很多的影响。而我很小就出外工作,所以受她的影响最小,但也多了和爸爸的交流。有时候能看到他眼中对于我的期待,但是我又不知道那是什么。
父亲在47岁时离开了我们,是肺癌。以前在家庭中似乎他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是随着他的离去,家里经历很大的变故。哥哥离婚了,姐姐事业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在过程中也离婚了。以前在家中呼风唤雨的妈妈似乎驾驭不住这艘船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是父亲在家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吗?也似乎没有什么决定权吗?失去父亲的家,到底失去了什么?
孩儿他爸从小品学兼优,小学毕业时以县里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了市里的重点中学,这样就一路学霸的成绩保持到大学。大学毕业后就到英国留学,与他在英国相识时觉得他很像爸爸,温和、勤奋、善良,不同的是比爸爸多说了一门外语,因为离家早,为了在伦敦能够勤工俭学,找到一份老板器重的暑期工的缘故,人要圆滑很多。先生的事业应该是一路以勤劳、自律、责任心备受公司器重的,因为是外企,文化比较开放与公平,所以他也做的一直很开心,从回国一直到去年年底,都在一家公司工作,我想这种人,应该是非常小众的一群人。
这十几年下来,回头想想他不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是他更多不是从他的喜好出发,而更多考虑的是给我们这个家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毕竟我们都是工作在上海的外地人,对安全与人际的诉求,他远远超过了我的想想。一个非常理性与温柔的男人。没有不吵架的夫妻,虽然我结婚的时候内心发誓,坚决不做和老公吵架的女人,但是,我还是能从我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对于我的一切,他都以包容和温言细语应对,有时候非常感恩遇到他。对于孩子,他也是非常宽容的,由于从小离家早,所以对儿子和女儿,他的想法是18岁前,孩子们要和他在一起。不会放他们去寄宿。他说他离家早,初中就寄宿,发现学校非常复杂,在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培养出来前,坚决不会放他们出去。而且他相信,父母与孩子应该是朋友。他说他很羡慕姐姐和弟弟,因为他们两个一直都在父母身边长,所以时长有争吵,对于他而言,他永远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永远都是不会让他们失望的、自律的、引以为傲的孩子,所以从来没有和父母吵过架、红过脸,也少了一份亲近。
同是父亲,经历不同,时代不同,观点也不同,但是父亲对于家庭的责任、儿女的品行的影响是相同的。他们都不是巨富或者创造很多的财富,但是他们有血有肉,让我们每天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我想默默坚持的陪伴与守候,那就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