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860万人,今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找工作非常困难。除了宏观大的经济形势不太好外,高考制度无疑是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推手。那么,实行了几十年的高考制度,它现在还合理吗?
高考制度可以看成是古代科举制度的2.0版本,为了便于理解高考制度,接下来我会把它与科举制度放到一起来分析。
任何制度都有利弊,先来看高考制度有利的方面。
高考制度最大的益处就是让社会底层获得了一种向上流通的渠道,这也是科举制度的好处之一。没有科举制度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看看东汉社会就知道了。
东汉是一个典型的阶层板结社会。中央权力被几个大的豪族垄断,地方权力被地方级别的豪族垄断。富者恒富,穷者恒穷,一个人一出生在社会上的位置已经注定,寒门子弟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接下来看高考制度不利的方面。
首先,高考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古代的科举制度,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士,培养出一群跟现实脱节的书呆子官员,这些人缺少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应试教育对于问题有标准答案,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然面临五花八门的问题,大部分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该怎么解决?学校没有教。
其次,高考制度下培养的人才缺少创新的能力。从大环境来说,中国当前正从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各种高科技产业进发,这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对于僵化学生的思维很有一套,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无能为力。
再次,高考制度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几乎为零,学生们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很难有社会责任感。古代科举考的是升级版的儒家思想,对于提升人的道德品质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使如此,绝大部分的应试者还是奔着升官发财去的。看看现在的高考科目,没有一门是跟学生的道德品质挂钩的。
……
综上,当前高考制度的弊端已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好处,需要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而改革的一个好榜样就是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所谓“双轨制”,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教育模式。
据统计,2019年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为57.7%,也就是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是大学生,并且,该比率还会进一步提高。中国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吗?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精英始终是占人口的少数,少数精英去大学接受教育,大部分普通人走双轨制教育,成长为高级熟练工人后福利待遇也不必精英差多少。当然,普通人在工作后要想继续提升自己,也可以回大学再去深造。
事情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推行一项新制度,并被普遍接受,则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