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芋湾
小小的绘本,我们反复看了很多次。明明是言简意赅的文字,搭配一眼就能看懂的画面,却总觉得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因此,我和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它。
封面上,爸爸扯着两个嘴唇,露出整齐的牙齿,做着鬼脸。绘本里面也有一幅这样的图,我们不禁思考:这是同一幅图吗?可总感觉不太一样,似是而非。孩子率先发现:“颜色不一样!封面颜色暗沉,绘本里的颜色亮一些。”那还有哪里不同呢?我们凝神注视着这两幅图画,突然,一个声音响起:“看,绘本里这幅图的扣子是两个笑脸,封面的扣子却是四个眼!”还有哪里不一样?我们边说边仔细观察、对比。很快,又有新发现:绘本里的爸爸眼睛细长,封面的爸爸眼睛更大;绘本里爸爸右手大拇指没有指甲盖,而封面的爸爸有。我们甚至数了数,爸爸下巴的肥肉有三层。大家不禁感叹,作家画的原来是不同的两幅“爸爸”,完成一部作品要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我们是先看了绘本《我妈妈》,才接触《我爸爸》的。读完《我爸爸》,最初以为作者是先创作了妈妈的形象,再创作爸爸,是为了让家庭中的爸爸妈妈角色统一,才诞生了这两部作品。从内容上看,《我爸爸》的描述似乎没有《我妈妈》那么丰富,总让人感觉还意犹未尽就进入了结尾。书中围绕爸爸胆子大展开,描绘了爸爸能跳、能走、能摔跤、能跑步、能吃、能游、能举重,还能尽情享受快乐;将爸爸比作房子一样高大、泰迪熊一样柔软、猫头鹰一样聪明,也提到爸爸偶尔会做傻事。这些内容既展现了爸爸的能耐,突出他能吃能玩的特点,还通过一个篇章呈现了爸爸不同的职业形象,如舞蹈家、歌唱家,同时也表现了他精湛的足球技术 。
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本绘本没有页码。还有个神奇的阅读体验:哪怕中间的某一页被拿掉,我们随意整理书时插入一页,也不会觉得违和,仿佛整个绘本的画面与文字本身就是浑然一体的一幅画。而且,绘本内容没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画面之间相互穿插也毫无突兀之感。简短的言语搭配夸张的配图,背后呈现的是爸爸在孩子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场景。
总的来说,绘本中的爸爸形象充满能耐,擅长玩乐,能用踢球、举重、游泳、摔跤、跑步、跳高、走高空绳索等厉害的细节,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他简单纯粹,甚至带着几分男孩的稚气,偶尔做傻事,但在孩子心中,依然无比厉害。书中也刻画了爸爸温柔的一面,比如像泰迪熊一样柔软,总能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虽然爸爸的形象没有妈妈那么细腻、丰富,但在孩子心中,对爸爸的爱从未减少。绘本的最后一幕与《我妈妈》一样,孩子和爸爸拥抱在一起,传递出“他也爱我,永远爱我”的深情。
每次读《我爸爸》,孩子们总会激动地喊着“我爸爸,我爸爸”,语气中满是对爸爸的钦佩与认可。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安东尼先创作的是《我爸爸》,再创作的《我妈妈》。这个发现让我们惊讶不已,也让我们从阅读中,更深刻地体会到爸爸妈妈在孩子眼中的独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