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生门》的剧情非常简单:一个强盗在树林里休息,遇到一名武士牵马驮着妻子路过,强盗见色起意,施计强行霸占了武士妻子,最后武士尸体被人发现后报案。在纠察使署,强盗、武士妻子、武士(借助女巫的口吻)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讲述了整个过程。而这一事件由目睹现场的樵夫,在“罗生门”下一起躲雨时对僧人、乞丐进行了叙述。

强盗的讲述中,刻意把自己说成一个魅力十足的男人,霸占女人后,女人反而移情别恋仰慕自己。并直指是女人挑拨武士和自己进行决斗,声称谁活着就跟谁走,自己也是和武士决战了23个回合,并借机用跌落地上的匕首刺杀了武士。强盗借武士抬高了自己的功夫,并嫁祸于女人的不忠和挑唆,为自己开脱。
武士妻子讲述受到凌辱后,无法面对丈夫对自己冰冷、憎恶的眼神,用匕首给丈夫松绑,乞求丈夫杀死自己保留名节,最终心力交瘁晕过去。女人的故事里,她始终是忠于丈夫,并愿意以死明志的。
而武士借助于女巫还魂,讲述女人居然愿意跟强盗走,为了掩盖失贞的经历,还央求强盗来杀死自己。而自己也正是因为女人的变节和狠毒而心若死灰,用匕首自裁而亡。武士也是想把责任推给自己的妻子,保全自己的尊严。
而樵夫,在纠察使面前称是自己发现了武士的尸体,面对乞丐的盘问,又不得不说出自己目睹了整个过程,又添油加醋描述了武士和强盗的打斗毫无章法,像流氓打架,其实是在刻意隐藏自己偷窃匕首的事实。
强盗、女人、武士、樵夫,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撒谎,刻意隐瞒事实。
导演黑泽明以此暗示他对于人性虚伪的一种悲观态度,“每个人都会说谎”。或者说每个人都会为了“让事情对自己有利”,说一些谎言,用以美化自己,彰显自己某种品格或者气度,或者为了获得某种利益。
电影是生活的镜子,生活中也有很多“罗生门”的影子。。。
比如孩子没有考好,ta可能会归因于题目很难,试题类型从来没有见过;或者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影响了发挥;或者自己粗心,没有发现背后还有一面试题;或者同学大都去课外补习,而自己没有。种种都是在为“自己不够努力”而开脱,在寻找一些“偶然”或者“客观”的因素。。。
比如家人或朋友在向你倾诉时,往往会强化社会弱肉强食规则的残酷、人性的见利忘义、自己基础条件的薄弱(出生或者家境)、自己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清高、自己随遇而安的淡薄,而不愿去暴露自己面对强权时的软弱、面对利益时的自私、面对困难时的懈怠和懒惰。。。
比如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面对询问,当事者可能会刻意隐瞒一些自己疏忽、考虑不周的事实,隐瞒一些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实,而尽可能把责任归结于工作的难度、突发事件的干扰、公司给予权限的不足、公司投入资源匮乏等等客观的因素,把锅甩给客观,而不愿坦诚承认主观。。。
同时也反观自己,有没有在表明自己意见时,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罗列证据,描述不够客观?有没有把一项成果过多的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有没有把一个失误中的责任大部分推给他人和环境,只是在最后轻描谈写提了一下自己的精力不够?

其实,种种自己内心察觉不够客观的表述,那便是“谎言”。。。
那么,面对这些,我们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严加审判吗?谁又是完美无瑕的呢?
就像法利赛人要对一名被判定有罪的妇人行刑,按律法要用乱石砸死,众多鼓噪者却经不起轻轻一问: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拿石头砸她。。。
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够读懂每个人秘藏的历史,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发现他的哀伤和痛苦,所有的仇视也就放下了。”审判因仇视而起,了解却是和解的前提。
我想,《罗生门》展现的谎言,绝不仅仅是对人性之恶简单的审判。武士因自己的贪念(强盗诱惑他一起分珠宝)而被强盗设计捆绑,眼睁睁看着妻子被玷污而无能为力,自己又技不如人战胜不了强盗,也有自己的羞愧,还有尊严的丧失;武士妻子在名节受损后,遭到丈夫鄙夷,知道已经在世俗中难以立足,于是便想跟从强者以图生存;强盗自知其身罪恶累累,也想把责任推给女人,自己是被迫应战的,以求得纠察使从轻发落;而樵夫家中贫穷,还有六个孩子,他不会去行凶抢劫,但也需要那把珍贵的匕首来维持生计。。。
《罗生门》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中人性有无奈和脆弱,在茫茫欲海中,有很多无助的选择。但是影片也提醒我们,更要有对良知的追求,如同影片的结尾,羞愧的樵夫愿意抱走遗弃的婴儿,去抚养他,僧人对樵夫说:“我很感激你,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我想,这或许也是黑泽明想要告诉我们的。
人之初,在无意识间与兄弟姊妹争夺母亲的乳汁,是善是恶?《孟子》中“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善是恶?我以为,人性不是非善即恶,更多的是在当时情况下,对善与恶的选择。离开各种“因”去讨论善与恶,也没有太多意义。。。
看到这些内心的不堪,以及谎言的存在,不去审判,也无需鄙视,更多的要反观自身,对他人赋予更多的理解。而在谅解之上,选择对良知的追求,选择对勇敢的追随,就是在完成自我的救赎。。。

感谢你的阅读,无限祝福!